“打人玩”折射农村少年精神贫瘠

10.07.2014  14:47

6月28日下午,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柏树村,8岁男孩晓辉(化名),被几名闲来无事的同学,强行叫到3公里外的永宁寨村,最终被11人围殴致昏迷,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涉事的11名同学,均不满14周岁。(7月9日《京华时报》)


一个8岁儿童的意外身亡,杀人者却是11位同样年幼的儿童,在法难责众、法难责幼的法治现实中,谁应该为亡者救赎呢?面对这样的悲剧,学校、社会、家庭、国家机关似乎都有责任,似乎都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因为这样一起偶发性惨案的背后,却暗含着一种必然的推动力。这起未成年人围殴致死未成年人的暴力事件中,最应该令人思索就是11名少年围殴受害者的动机:闲来无事打人玩!就是这样一个最无厘头的动机却折射出悲剧背后最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农村少年精神世界的贫瘠。


无论是留守儿童的说辞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都无法掩饰学校教育中塑造少年儿童精神人格的短板。农村中小学教育理念普遍存在重分数轻素质的弱点,书本教育之外没有城市学校中丰富的课余活动,各种黑网吧充斥着乡村各个角落,既然健康积极的信息无法填充他们的精神世界,黑网吧中充斥暴力的游戏自然就会传递一种“拳头至上”的理念,闲来无事,自然就无所事事,无事生非也就自然而然,堂而皇之了。


特别是放学之后,周末及假期,农村少年脱离了学校与家庭的双重约束,监护成了真空,缺乏能够愉悦身心的健康休闲活动,没有能够增长见识学习交流的去处,四处游荡、惹是生非就成了他们“刷存在感”的主要方式。当精神世界极度贫瘠时,道德与法律都不会存在于少年的心中,当不受束缚的心灵付诸于行为之后,各种行为就是左冲右突的脱缰野马,而那些叛经离道的行为却被无知地认为是能力体现,甚至被误认为这就是勇敢、这就是壮举,根本无法判断行为的是非、根本无法预知行为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农村学校的教育不能任由道德与法律荒芜,须知育人要比传道授业解惑重要百倍。文化执法部门的触角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城市的治理之上,泛滥乡村的黑网吧也应该被禁止,更重要地是关闭黑网吧之后,还有在学校、村委会建立绿色网吧,通过限定上网时间及收费标准,安装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倡导健康文明上网,甚至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建立专门的绿色网吧,由文化执法部门负责审核颁发经营许可证。另外校园的图书馆、村委会的阅览室也不能一直处于关闭状态或仅仅是个摆设,必须要成为填补少年精神的加油站。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