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新生:挽救“一个人的工厂”

21.01.2015  20:29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福州1月21日电 题:手艺新生:挽救“一个人的工厂

  作者 林春茵

  “‘艺’就在他们身上,他们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和多年的操作经验,快速熟练地完成产品的所有细节。”“80后”青年艺术家柴觅把福州花灯师傅郑祥霖和竹器师傅何敏文,称之为“一个人的工厂”。

  2014年10月,柴觅加入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联合发起的“手艺新生”公益项目,从北京南下福州,跟随老艺人学习传统手工艺。三个月后,在“手艺新生”设计展中,她制作的布满舞鹤和跃鲤的六角竹灯,与郑祥霖的龙灯并列陈放,格外引人注目。

  《HOMELAND家园》主编许灵怡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该项目的初衷,“我们一直在寻找什么可以代表这个城市,对于福州老手艺,我们不想只当记录者,还想当行动者。

  花灯、竹器、大漆、皮枕、福剪、陶艺,12名来自海内外的年轻设计师、艺术工作者分投此“六艺”门下,与老手艺人朝夕相处,历时三个月开发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审美和使用价值的产品,以使老手艺“重生”。

  福州长乐黄石村古龙窑从康熙年间一直燃烧至今,已薪火相传300年,但如今只应订单生产骨坛。来此研习陶艺的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生孙艺津对此叹惋不已。

  后继无人、房租高企、原料缺乏和低成本工业产品冲击,使这些“一个人的工厂”陷于濒临灭绝的困境,依附于老物件的民俗也渐趋淡化。

  84岁的制皮枕师傅金德祥感慨,如今福州人再也不会在结婚时给女儿陪嫁双枕。郑祥霖师傅也苦笑称,千年古街区福州南后街如今遍地塑料灯,“叫了几百年的花灯街,现在一盏传统羊羔灯、莲花灯都没有了。

  正步入城市改造快速期的福州,计划三年内基本完成247片2048万平方米的旧屋区改造,涉及历史悠久的烟台山、苍霞和太平汀州。许灵怡坦言,期望借由“手艺新生”来留住印象中的慢福州。

  曾旅居新加坡的孙艺津有感于当地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妥善保护,在陶碗中加入了大漆工艺,“从老手艺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代审美设计,才能设计出焕然一新的作品。

  曾留学法国,并在贵州黔西南州研习过古法造纸的闽籍设计师黑余认为,孤芳自赏的设计品或以量化生产为出发点的工艺品都无助于老手艺传承,“我们要传承老手艺人创作的态度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即使是工业生产也要将此带进去,否则流于平常和‘山寨’,反而令老手工业者受到致命冲击。

  “老手艺的产品一定会受时间所限制,但产品背后的文化涵义却不会随之削弱。”现居于香港的Kayan Kwok抽离皮枕工艺元素的牛皮与藤,制作了哥特风格的项链、内衣和肩饰。他说,这是对皮枕寄托的福州婚嫁文化的拓展。

  位于福州茶亭街的“郑兴利”剪刀铺里,被称为新一代“福剪”剪王的第五代传承人郑力立与设计师唐冠华合作了一组“减刀”之后,正在考虑量化投产。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汤丽佳一反大漆的清润华美,制成类似黑矿的饰品,令师傅邱亨铭耳目一新,并有了品牌自觉。“一直以来都是做日本代工,按着订单重复,技艺再精也没法署上自己名字,也许今后可以试一试。”邱亨铭说。

  文化创意的注入,可以挽救“一个人的工厂”,让传统手工艺获得新生。业界人士感言,传统手工艺只要与时俱进,就不会被时代淘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