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手机预装软件背后利益链:后台自动运行偷跑流量

16.02.2016  16:58
  

  长期以来,手机预装软件因为“删不掉、耗流量、占内存”而被网友戏称为手机“牛皮癣”。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国内平均每部手机带预装软件15.25个,89%的用户表示遇到过“垃圾应用软件”,希望能够卸载。

  偷流量的“沉默窃贼

  智能手机预装应用软件一直是强迫销售、捆绑销售等“强卖症”的重灾区。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由于预装应用软件能赚钱,大部分手机厂商、批发商、零售商、电信运营商都会在自己销售渠道内的手机上装大量预置应用软件,少则七八款,多则十几款。这些预装应用软件有的开机自启偷流量,有的不时推送信息和广告,更有恶意软件窃取信息、扣费、欺诈、破坏系统安全等。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95.32%的智能手机中存在预置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偷跑流量、侵占内存、盗取信息,却不能卸载。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的相关技术人员说,手机预装软件不仅会占用大量手机内存空间,同时,某些自启动、自联网的应用还会大量消耗用户流量。个别山寨厂商甚至会直接将木马病毒植入手机系统。

  近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一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把手机放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内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须补缴1100元上网费。中国电信技术人员与手机厂商工程师调查后确认,异常流量是因为手机内某款应用软件重复下载大流量文件产生。

  谈及手机预装软件,广州消费者刘欢感到很无奈,他的手机购买时预置了旅游、算命、休闲等各类软件,常常不经意间就点开了,等发现时已消耗很多流量。

  而最让刘欢感到愤怒的是,这些预置软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卸载,要想卸载,必须通过刷机获得ROOT权限,但获得权限强制删除后,手机的售后服务就会受到影响。“很多手机厂商规定,刷机后将不享受质保,这是对手机用户的绑架与挟持。”刘欢说。

  对此,法律专家指出,预置软件不可卸载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监管部门应从源头和流通环节抓起,建立手机厂商预置软件申报与备案制度,还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力。

   预置软件背后利益链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8成用户反映其新买智能手机中含有15个以上第三方预装软件,其中含有31个到45个第三方预装软件的用户占32.8%,仅有7.6%用户表示新买智能手机里的第三方预装软件在5个以下。

  “部分手机厂商并不是靠卖手机赚钱,例如我们卖一部手机也就赚50元,手机厂商毛利润不到百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投资做手机,因为真正赚钱的是那一大堆预装软件。”深圳华强手机市场从业10多年的陈敏告诉半月谈记者。

  陈敏说,手机预装软件利润可观。一般来说,单台手机每预装一个软件,手机厂商可以向软件商收费0.8元到5元不等,手机厂商以此达到降低手机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价格优势,而软件开发商则通过预置推广软件,增加了用户使用量,进而实现其经济利益。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手机软件仅安卓市场就有接近30万的应用软件,目前国内预置软件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众多商家对手机预置软件业务如此热衷,正是因为手机预置软件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链。

  第三方预置软件不少是“流氓软件”,后台自动运行,偷跑流量,大量占用手机内存,影响手机运行速度;另外,预置应用软件中有一部分软件非法调用手机操作系统的敏感接口(API),这会导致用户信息泄露;还有一些手机生产商和软件供应商通过控制后台,用技术手段提高广告点击率,甚至伪装用户数,将一个ID伪装成多个ID,用消费者的钱骗取投资人的钱,以钱套钱。

  有鉴于此,工信部于2015年11月发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实施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侵犯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不得强行捆绑推广无关应用软件,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在移动智能终端中安装应用软件,并提示用户终端在销售渠道等环节被装入应用软件的可能性、风险和应对措施。

   铲癣”行动须加大力度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说,预装软件本身没有错,安全有效的预装软件可让手机更具优化性能的操控体验,帮助入门用户顺利过渡,增加手机卖点。但预装软件无法卸载,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以及公平交易权,其带来的耗电、耗流量和暗扣吸费等,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说,手机预置软件无法自由卸载,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有权决定自己购买什么样的手机,有权选择是否卸载自己不需要的预置应用软件等。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工信部征求意见稿堵塞了恶意软件进入手机的通道,但执行好不好,重点在落实。“毕竟动了一些人的奶酪。

  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认为,新规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山寨机是预装软件的重灾区,很难监管。此外,预装软件不只是手机厂商的问题,出厂之后的流通销售环节都可能出现,光限制厂商效果有限。

  其实,不单手机预装应用软件需要铲除“牛皮癣”,目前互联网市场上各类商家“强卖症”还有不少。例如,有的网站页面有强制性广告弹窗等。面对这种近乎无赖的做法,很多消费者提出,不反对广告,也不反对商家获利,但底线是要尊重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不能搞强制消费、强迫消费者观看广告。相关政府部门的“铲癣”行动应推而广之、加大力度。

  对手机等商家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强迫销售、捆绑销售也许能获一时之利,但绝非长久之计。互联网领域通过恶意代码、软件捆绑强行推广的做法早已有之,但相关公司不是关门大吉就是已经“隐姓埋名”、改换门庭,原因就在于这种行为商业信誉差、品牌形象差。商家只有充分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半月谈 记者 王凯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