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首用化武 遗留数亿枚未爆炸弹清除需700年

28.07.2014  11:42

   中新网7月28日电香港《文汇报》28日刊出一战百年系列文章,称一战可能遗留下数亿枚未引爆的炮弹,直至今日仍在威胁着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全部清除未爆炮弹可能需要700年。杀伤力巨大的化学武器也在一战战场上首次使用。

报道称,一战期间,被称为西线的法国和比利时战况尤其激烈,估计4年间交战双方互轰15亿枚炮弹,多达1/3未引爆,直至近年仍不断掘出未爆炮弹。两国军方单在去年已掘出185吨,不少含芥子气及其他有毒化学物,严重威胁居民安全。现在扫雷小组每年约挖掘出20吨炮弹,要全数清除可能需要700年。

法国阿尔萨斯位于法、德交界,法国1890年代在普法战争中落败,割让该区予德国,于一战后夺回。在1981年,阿尔萨斯一个校园内发现一枚迫击炮弹,6名儿童搬动时被炸死,引起当地民众关注地雷威胁。

时至今日,炮弹威胁一直未根除。由12人组成的扫雷小组,正忙于在阿尔萨斯小心挖掘与检测未爆炮弹。小组非常小心处理未爆炮弹,将炮弹移至远离民居到碎石坑,再接上反坦克地雷引爆。小组成员称,大部分意外都是民众尝试自行搬走炮弹造成。即使扫雷专家也可能出意外,2007年两名扫雷人员预备引爆炮弹期间被炸死。

此外,化学武器于一战首次登场。为弥补进攻方在壕沟战的劣势,德国、法国及英国大力研发氯气、芥子气等毒气武器,当中德国更首次在战场发动毒气攻击。此后毒气战成为德、法、英的主要进攻手段,于一战期间造成多达125万人伤亡,并留下严重后遗症,许多生还士兵永久失明或丧失工作能力。

德军1915年于西线及东线战场,分别向法军及俄军发动催泪气体攻击。由于催泪气杀伤力低,德军遂将研发重点放在杀伤力大的毒气上。德军于1915年4月第二次伊珀尔战役,向法国及阿尔及利亚联军发动氯气攻击,当时一股黄绿色气体飘向联军阵地,多名吸入气体的士兵伤亡倒地,其他士兵吓得落荒而逃,联军防线溃散。

英军之后也曾研发毒气以挽回劣势,于1915年9月卢斯战役首次使用攻击德军,但由于风向突然改变,毒气吹回阵地,英军伤亡比德军还要严重。1915年后,各方研发并大规模使用新种类毒气,包括刺激性气体光气,以及杀伤力巨大兼近乎无味的芥子气,并偶尔使用窒息性气体氯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