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财税改革凸显十大亮点
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2014年迎来深化改革开局年。这一年,我省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线路图,实施一系列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改革,亮点纷呈,取得积极成效。
拆除遮蔽晒“三公”。以“三公”经费为重点的预算公开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2014年,省级71个部门率先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开支情况,从省财政厅公布的省级“三公”经费总账中可以看到,2014年省级“三公”经费预算比上年下降了4000多万元。同时,省级公共财政收支预算、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以及预算报告全文等,都可以通过人大公报、政府公报等渠道查阅。预算公开已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激活沉淀盘存量。2014年省级财政用了两把刷子进行资金大扫除,即做好专项资金和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规范,那些用途相近、扶持对象相同、补助重复交叉的项目等成了被清扫的对象,那些执行进度缓慢的单位结余结转资金等被一股脑收回。通过清理统筹的存量资金达93.37亿元,这些资金全部投向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预算管理全覆盖。从2014年起全面推进全口径预算编制工作,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一并纳入年度预算草案,统一报同级人大审议通过。以往游离于政府预算之外的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被纳入进来,使政府收支不仅全部置于预算监管之下,提高了预算的完整性,而且有效避免预算安排的交叉重复。
稳步推进营改增。根据中央税制改革统一部署,2014年,我省在巩固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截至7月底,全省共有7.9万户纳税人经确认纳入试点,
与试点初期相比,“营改增”纳税人户数增长90.2%,增值税纳税人累计减负78.5亿元。
绩效问责全过程。人们在关心钱用到哪里去的同时,同样关心钱用的效果怎样。2014年,我省采取三项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一是扩大绩效考核范围,将100个省直部门预算安排在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纳入考核,涉及项目342个、资金142亿元。二是进一步将省直7个部门12个项目纳入重点监控范围。三是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民生支出进行重点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用于今后的资金安排。
划出红线治奢靡。2014年,我省出台了省直机关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因公临时出国费、因公短期出国培训费和外宾接待费六项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借会议名义组织会餐或安排宴请,严禁套取会议费设立“小金库”,要求出差期间不得游览和进行非工作需要的参观等。从资金源头杜绝奢靡浪费之风。
堵塞后门控风险。按照“开前门堵后门”、“可控规范”的原则,一方面积极争取扩大中央财政代理我省发行的国债,使2014年我省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达132亿元,比2013年增加35亿元。另一方面制定出台《福建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及其相关配套制度,明确债务归口管理,编制债务收支计划,规范土地储备融资,完善政府融资平台,使我省债务规模和债务负担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的政府债务风险。
转化观念买服务。将以往偏重于“政府办社会”的做法,逐步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转变,出台《关于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内容、程序和监管进行规范。首先在法律援助、公共体育、食品检验监测、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试点。2014年省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项目目录将于近日向社会公布。
公私联手促投资。针对我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投资广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出台有关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投资经营,改变以往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包大揽的做法,省财政厅、发改委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了28个PPP项目,总投资达1478.6亿元。
管理创新增效益。加快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和资金支付需要的前提下,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实施国库现金定期存放商业银行试点,取得了预期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通过以存引贷,有效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缓解了我省重点项目融资难等问题。
同时,机关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平台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这为我省明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财税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