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01.06.2016  09:07


 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冷链设施多集中于沿海,内陆地区少;≦-18℃的低温冷库占85%,≧-2℃高温冷库只占15%,在技术要求更高的果蔬等农产品冷藏保鲜方面,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贮藏型冷库多,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和产地冷库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低价竞争现象;受区域性、季节性、供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相当一部分冷库利用率不高。   


    二是断链环节多。冷链设施中冷库居多,运输、配送等环节相对薄弱。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各环节无缝衔接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产品源头的产地预冷严重缺乏,对食用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影响大;冷藏运输运力不足,运输环节温控手段粗放,冷藏运输及配送过程监控缺乏;配送环节操作不规范,城区配送大部分采用常温而不是冷藏配送,冷藏货物的装卸和进出冷库过程大部分处于断链状态,造成产品因温度波动过大而品质下降。全程温控系统和质量溯源系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部分设施陈旧。目前全省尚有2000年以前建设的30多万吨冷库设备陈旧老化,温度波动大,安全隐患多。2005年以前建设的88万吨冷库,装备相对落后,仍使用传统的货物堆垛和人工搬运,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


    四是冷链理念薄弱。监管部门相对重视食品某一环节的监管,而对冷链过程的监管和追溯相对弱化;企业对保证农产品鲜度和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消费者保留着传统的消费习惯(比如对热鲜肉的偏好),认识不到温度变化对于食品鲜度、食品安全的影响。


    五是配套服务不健全。缺少冷链物流第三方平台,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冷链物流企业间资源共享程度低,严重影响了冷库和冷藏车的利用率。城市配送的保障体系与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冷链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支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不配套。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匮乏。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对冷链环节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企业税负重,路桥费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不能作为进项低扣。有关部门收取仓储设施、运输工具、包装器具等验证费、检验费、校准费过高。政府统计部门未建立冷链物流的基本统计分析制度,宏观数据缺乏,行业状况和发展趋势不明



今年以来省商务厅加快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今年以来,省商务厅(口岸办)积极服务和促进外贸发展,商务之窗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首席专家一行来我厅调研
为做好“十四五”服务业、服务贸易规划研究,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