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种质量监管逐步完善

19.12.2014  13:37

      近年来,我国草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加强草种质量监管,提高草种质量水平,保护广大农牧民和草种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农业部共在全国21个省市(区)组织抽检草种3100多批次,重点检测种子净度、发芽率、其他植物种子数等重要指标。2013年,农业部又启动实施了草种质量安全监管财政专项,逐步推进和完善草种质量监管工作。

        加强草种检测机构建设,提高检测能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农业部先后在部分省区投资建立一批牧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不断加大草种质检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部级草种质检机构5个、省级草种质检机构18个、地市级以下草种检测机构24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草种质检网络体系,为草种监管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检测技术培训,提高抽检技术水平。近年来,农业部不断强化技术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就草种监督抽查技术、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程序和方法、草种扦样和检验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各级草种质检机构还积极参与草种检测标准的制修订和检测技术研究,推进草种检测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同时,贯彻落实《草种检验员考核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抽检过程中所有的取样、检测人员要求持证上岗,确保抽检工作科学公正。

        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草种质量监管力度。农业部依托草种质量安全监管项目,建立了以部级质检中心为区域中心、省级质检中心大力协同的工作机制。目前,草种抽检范围覆盖了《草种管理办法》规定的主要草种,涉及种类达50多种,并做到国产和进口草种同步抽检;同时,建立了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制度,重点加强对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用种的管理。据统计,近年来经抽查的草种全部用于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今后,农业部将完善相关机制体制,进一步加大草种监管力度,保护和建设好大美草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