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最后窗口期”

13.03.2015  23:45

    新华网西安3月13日电(记者 陈钢 叶前 沈汝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水平升级,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条主线,也是“十三五”时期仍将面临的突出任务。记者近期在北京、河北、陕西、广东、福建等十余个省市调研了解到,随着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十二五”后半段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生态环境资源约束日益强化,预示着“十三五”时期转型升级将进入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最后窗口期”。

    ——工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 经济结构优化取得阶段成果

    经济转型升级,意味着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既包括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也包括产业内部实现技术集约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从“九五”时期提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十二五”时期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提升至48.2%。经济总量排全国首位的广东省,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北京、上海等地这一比例已达60%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这表明我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仍属发展型结构,但预计下一阶段一般服务业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有较快发展,增速快于制造业。

    二是经济增长从投资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型。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标志着经济增长正从“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向“中国消费”转型。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随着人口城镇化较快发展、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居民消费需求正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这将使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结构更为优化。

    三是经济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十二五”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2014年占GDP的比重已超2%,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支出国。2014年12月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京、津、沪、苏、浙、粤6省市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说:“伴随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国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多重因素掣肘 转型升级谋求决定性进展仍任务艰巨

    不少受访的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认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目前还应看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仍未取得决定性进展,比如我国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同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总体上还未进入创新型国家阶段,多数省份仍依赖投资和要素驱动;受限于发展阶段、考核导向等因素,一些地方转型升级的意识和动力不强。

    首先,所处发展阶段和产业分工对转型升级形成客观制约。专家表示,我国工业化第一阶段还没有完成,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仍具有阶段性偏高的特点。因为教育水平依然偏低,还需要发展各种“低端产业”以实现充分就业。

    陕西、四川、江西等省基层干部分析,基于我国工业的历史布局、各地资源禀赋和工业化阶段不同,转型升级的进展也呈现出“梯度差异”,东部地区快一些,中西部地区要滞后一些。如陕西省第三产业占比就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四川省科技资源规模居全国第八位,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仅排21位。

    其次,产业调整“”“”过度依赖行政手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压缩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要增加新兴产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然而多年来,产业调整“”“”的行政色彩浓厚,负面效应突出。

    记者调研发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各地谋划布局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言必称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现代金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存在“一刀切”现象。中部地区一位地方官员表示:“这些年各地大力推动的新兴产业粗放、无序、同质化现象明显,有的‘未大先衰’,比如光伏、LED。

    第三,区域之间“增长竞赛”拖累转型升级。“全国增速第一”“中部省份第几”“在省会城市中排名”“在省内排名”……记者采访中,基层时常谈及的这些位次信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地增长的压力往往大于转型升级的动力。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王珺说,转型升级是“慢活”,而地方政府长期喜欢做“快功”,搞大投资、大建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宋晓梧认为,由于考核评价“重总量轻结构”等原因,多年来各地“数字比拼”惯性难止、唯GDP倾向严重,弱化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比如,“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长指标,全国是7%,而各省指标的加权平均达到10.5%。

    ——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 转型升级有待用好“窗口期

    记者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再加上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反映出“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陕西省GDP增速自2012年以来每年下滑1个多百分点,2014年为9.7%。四川省GDP增速从2011年的15%降至2014年的8.5%。广东省2014年GDP同比增长7.8%,虽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比上年同期明显回落。

    经济增速回落的背后,是转型升级进展迟缓带来的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基层干部分析认为,当前传统增长点处于结构调整中,新的增长点正在孕育,但新增长点一时难以弥补传统增长点收缩带来的影响,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像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引擎的拉动力。

    专家认为,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50美元,如果下一阶段没有经济结构的根本转换,很难跨上人均1.2万美元台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环境约束的倒逼压力也在增大。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完成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目标进展不利。“十三五”我国面临的一大阶段特征将是“进入生态盈余增长期和环境污染治理相持期”。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现在来看,过去几年实践中这个主线突出的仍然不够,‘十三五’时期将进入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迟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