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妇儿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指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30.05.2014  18:26
      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介绍说,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王国强指出,我国现有8.8亿妇女儿童,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妇女儿童的群体。201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3.2/10万,较2000年降低了56.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9.5‰和12‰,较2000年分别降低了70.5%和69.8%。这三项指标位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宣布,中国已消除了孕产妇和新生儿破伤风。

      我国妇幼健康服务逐步均等化。国家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一系列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防治,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34.8%下降至6.3%,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等指标不断改善。

      全国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升高态势正在得到遏制。国家针对孕前、孕期、新生儿等不同阶段,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全国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45.64/万和145.06/万,比2011年降低0.7和0.8个千分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司长张世琨指出,我国现在有流动人口2.45亿。其中,育龄人群6300万,儿童3100万。2013年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已经达到95%左右,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建档建册率已经达到92%,住院分娩费用可以通过住院分娩补助、新农合和城市各项医疗保障进行结算。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后,每年大约要增加200万新出生的人口。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产科床位“一床难求”现象,张世琨介绍,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妇幼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十项措施,包括加大对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的执行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快改善服务用房和装备条件,尽快在省、市、县都能够建成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强化助产士、儿科医师、护士等紧缺人员的岗位配置。深化孕产妇和儿童预约诊疗服务,优化门诊急诊的服务环境,优化就诊秩序和流程,提供更高质量的妇幼健康服务,等等。(记者白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