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幸福》—当代心灵治愈学经典读本

22.05.2014  19:54


慈诚罗珠堪布:《我们为何不幸福

图书信息

书名    《我们为何不幸福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

书号    ISBN  978-7-221-11833-2

定  价    38.00元

开本    16开

本书特点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是世界最大佛学院——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著名上师、当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正见》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著名演员李连杰等人共同力荐本书;作者另一本畅销书《生命的真相》,受多位名人推荐,并成为当下热销书。

编辑推荐

慈诚罗珠堪布是一位诚实的比丘、诚恳的行者、真正的上师,一位实在的佛法追随者。

结缘当代心灵治愈学伟大经典读本,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翻开《我们为何不幸福》,那些警醒我们麻木人生的道理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如“乐观者最早死”“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人死了以后,不是一了百了”“把财富送人,就能带到下一辈子”“失去心爱的人或物,是轮回中必定面临的自然规律”“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

本书更有化逆境为顺缘,让你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的多种禅修之法以及具体的禅定训练方式。                                                               

内容简介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

针对生命中这种困惑和痛苦,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的心灵治愈学经典——《我们为何不幸福》告诉我们:我们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富有,只是因为被贪婪、执著蒙蔽了双眼,才看不到……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幸福密码,让自己强大到所向披靡呢?

作者介绍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的炉霍县境内,1984年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经过很多年的努力精通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获得堪布学位。

慈诚罗珠堪布二十年来于五明佛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弘法。近年来,更深入各藏区宣导戒杀放生、护生救生、素食、环保的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同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有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编撰汉藏英新词辞典,目前已出版《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近十多年,更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等,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弘法之余,仍勤写不辍,目前出版作品有:藏文著作:《堪布慈诚罗珠全集》(共四册)等;

中文著作:《慧灯之光》系列丛书、《生命的真相》等。

【目录】

作者序: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5

第一章  为什么有的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1.  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18

2.  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22

3.  痛苦的因缘:过度的欲望、自私心、执著/25

4.  永远不可能: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27

5.“乐观者最早死”/31

6.  学会放下离谱的自私/33

7.  执著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39

第二章  你可以更幸福

接近两千年前,龙树菩萨就已经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永远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就变成了审美疲劳。

通过观念的调整,心灵的提升,就能减少烦恼,增强优越感与幸福感。在自己找到幸福以后,还可以把这些方法拷贝到亲人、员工、亲戚、朋友以及更多的人身上,让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如果整个社会都能这样,幸福指数怎能不增长?社会怎能不和谐?

1.  物质并不能带来永久、绝对的幸福/48

2.  知识不能滋养心灵/50

3.  我们错解了幸福/52

4.  不停息的欲望号机车,把人类引向了痛苦的深渊/55

5.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59

6.  佛教中的幸福密码/61

7.  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过低碳,简单的生活/63

8.  人生苦短,人身难得/66

9.  我们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公正的态度、正确的认识/69

10.  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没有任何敬畏感/72

11.  不但要爱所有的人,还要爱所有的生命/75

12.  学不学佛,完全是自己的自由/79

13.  内心可以强大到所向披靡/82

第三章  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叫做享受幸福;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这叫做浪费福报、浪费幸福。佛经中一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所以,在事业成功、心情舒畅、幸福无比的时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换。

1.  痛苦和幸福来时,都需要用佛法修心/86

2.  真正的幸福要靠修/90

3.  驯心若驯象/98

第四章  如何将病痛转为道用

虽然在生病的时候修这些修法,就不会在精神上受到太大的病魔的打击与伤害,但我们不能把这种修法仅仅当作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实际上,这种修法既可以积累资粮、清净罪业,同时在恢复健康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提前有所准备,如果生病的话,一定要修这个法。

1.  我们生病的时候怎么办  /106

2.  把疾病当作一种修行/109

3.  视病痛为功德,从而清净罪业/111

4.  视病痛为善知识,认真取舍因果/120

5.  将病痛转为道用/124

6.  视病痛为修行顺缘,修习六种波罗蜜多/127

第五章  如何把痛苦转变成顺缘

凡夫总是这样,每当遇到痛苦时,第一个反应,是想把外在世界的痛苦连根拔掉,但对凡夫而言,有些东西是无法推翻和断除其根源的,只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卓有成效的不同方法去面对。

1.  世人没有面对痛苦的方法,所以渴望幸福,害怕痛苦/136

2.  痛苦,是精神的一种特殊感受/138

3.  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的/140

4.  没有修行的普通人,很难战胜痛苦/144

5.  佛教有什么解决痛苦的方法/147

6.  把悲痛欲绝的痛苦转化为出离心/152

7.  悲痛转化为皈依/157

8.  以痛苦消除傲慢心/160

9.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162

10.  痛苦转化为行善的动力/165

11.  把痛苦转化为慈悲心/167

12.  把痛苦转为利他心/169

13.  任何一个修法,都应持之以恒/173

第六章  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

我们往往认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当然,在我们贫穷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痛苦的确来自于物质的匮乏。但更多的痛苦,却是来自于精神的空虚、不满足与欲望的无限扩展。

1.  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182

2.  在光明当中,没有幸福与欢乐,也没有痛苦与烦恼/184

3.  原始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波纹/186

4.  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这个执著/191

5.  如果放下了执著,立即就能感到轻松自在,没有痛苦/194

6.  贪欲心、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样席卷着我们的灵魂/196

7.  善恶就像是烦恼巨浪最后变成的海啸/199

8.  觉悟以后,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201

9.  没有一个人不需要禅定/206

10.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210

精彩内文

乐观者最早死

有个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中沦为战俘时总结出的著名心得就是:“乐观者最早死!”。他与一帮战友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其中越乐观的人,就越容易先别人而死去,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释放!复活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被关押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危机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它还有一套训练方法。

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讲,这就是心理训练——训练、提升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用这些方法去控制欲望,我们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感,因为在我们身边,永远都会有超过我们的强人、富人、高官、名人,我们习惯于比较、攀比的心态,怎会不让我们心生失落呢?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等等。但真正的自由,是内在的自由。有了欲望,就不会有自由。就会一辈子奔波劳碌、压力重重,死的时候,却无法带走任何身外之物。

……虽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但如果欲望超标,人类会往哪方面发展,就不好说了。

再比如,当iphone3刚刚面世的时候,若能拥有一部,会觉得很得意,到处显摆手机的功能。有些人为了买iphone3,把自己的肾都卖了。可不到一年以后,iphon4面世,iphone3被淘汰,那时若不能换一部iphone4,好像就有点抬不起头,当初的得意便被自卑感所替代。其实,iphone3还是那个iphone3,没有变,但我们的心却在变,iphone可以一代一代地出,肾只有一个可以卖!

释迦牟尼佛讲过,物质享受就像是喝盐水,只会越喝越口渴。

佛教有一个比喻,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牛车、马车,都是由几匹马或十几匹马共同牵引的。在马车前进的时候,每一匹马的速度都必须保持一致,如果其中有一匹马脚步落后,就会被后面的车撞死。

现代人就是这样,所有人都在往前奔,只要有一个人的速度慢下来,就会被淘汰。就像由无数齿轮转动的大型机械,只要有了第一个推动力,就会一个齿轮推动另一个齿轮,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究竟什么是第一推动力?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走上了一条寻求幸福却永不幸福的不归路?那就是我们的欲望。……

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很多人认为,虽然我现在比较苦,为了升职天天加班,为了人际关系天天应酬,说很多不想说的话,做很多不愿做的事,但这都是为了将来。我宁愿现在吃点苦,以换取将来的幸福。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小时候在学校里,学习压力很大,根本没有感觉到童年的幸福;学校出来以后,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工作以后,为了不落人后,为了拥有房子、车子等与面子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心甘情愿地当房奴、当车奴,把最旺盛的精力,都投入到追求财富当中了;最后熬白了头发,耗尽了精力,在两鬓斑白、满面皱纹、风烛残年之际,即使有了再多的钱,身体也已经无法享受了。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四十岁之前,用命去买钱;四十岁以后,用钱去买命。四十岁之前,就要不断地加班、熬夜,为了节约时间,经常吃垃圾食品,结果把身体搞垮了,心情也变得郁闷、焦虑了,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哪怕四十岁以后赚到了一点钱,又有什么用呢?可悲的人生啊!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生命过程中,什么时候我们得到了幸福?难道辛辛苦苦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从进入养老院的那一天起,直到生命死亡之间的那一段日子吗?

幸福的人生并不需要太多

现代人的毛病,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永远没有满足……

就像有些人去钓鱼,其实他需要的不是鱼,而是钓鱼过程中内心获取的满足一样,很多人挣钱,也不是因为需要钱,而是喜欢看到银行数字不断增长的膨胀感,所以哪怕已经拥有几套房子、几辆车了,仍然会继续追求财富。

要知道,幸福的前提条件,是满足感;而满足感,又建立在新鲜感的基础之上。但无论是金钱、物质、感情、荣誉,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新鲜感,都是有限的。物质刺激感官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快感,会慢慢消失,当美味吃腻了,名牌穿腻了,对已有物质的感觉越来越麻木的时候,欲望和胃口就会变得更大。倘若不能满足,就会心烦意乱。很多有钱人之所以脾气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狂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作者序】: 借佛法拥有幸福人生

幸福,是人类有史以来,大家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近两年,幸福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全球幸福指数的急剧下滑,让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到底什么是幸福?该怎样去寻找幸福?

佛教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我们都是普通人,佛教称为凡夫,也即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灵训练的人,无论再有钱有地位,世俗的学问再高,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所以只能是凡夫。凡夫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没有受过心灵训练的人。

凡夫的心灵状况,有一个自然规律。它变化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首先,物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的基础之上;凡是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又都建立于对物质的新鲜感之上。我们可以回过头去认真思考一下:任何一个物质,在新鲜感消失以后,无非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审美疲劳时,新鲜感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

在满足感的基础上,就能感觉到幸福。凡是新鲜感,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任何新鲜感都不可能保持到永久,只是新鲜感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新鲜感消失的时候,满足感一定会消失,因为它的基础已经没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幸福感的不辞而别。

然而,人类在一生当中,都会认为自己在追求物质。而实际上我们在追求的,只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感受而已。这都是我们自己始终没有发现,而被佛陀一针见血地指出的。

佛告诉我们:你们可以追求幸福,这是人类的权利,也是生命的权利,但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是非常靠不住的。

所以,在追求吃喝玩乐等物质幸福的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崇高、更高端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甚至来自于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作的幸福。

也许我们在佛学当中,能够找到一些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每个人,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各人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用一种方法,肯定不可能适宜于所有人。但对根基相应的人来说,这些方法却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或者在工作当中找到幸福,让日子过得更充实、更幸福、更有意义。

归纳而言,寻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个“不要”,两个“应该”:

不要攀比

越是喜欢攀比的人,越得不到幸福。攀比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很多的痛苦,却会从攀比当中产生。

不要虚荣

越是喜欢虚荣的人,越是心灵空虚。只能以这种虚荣,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心灵空虚,是非常大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有钱就会很幸福。但真正发财以后,却常常感觉不到想象中的幸福。金钱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也可以产生一种幸福感。跨越了这个界限以后,金钱和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这时候再有钱,也不一定会有幸福感。

不要过度贪婪

绝大多数人对佛教有个误解,认为佛教否定了所有的欲望与肉体的享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也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欲望也是一种动力。比如,非常狂热地想学佛,想成佛,想利益众生,这都是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欲望,就失去了学佛的动力。所以整体而言,佛没有反对欲望,但佛告诉我们:虽然凡夫不可能没有欲望,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饿了想吃饭,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不可能没有。但如果欲望超标、过度,就会带来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痛苦、失望、沮丧等。

应该正视人生

不要把现实生活太过理想化,以为一切都很美好,没有任何危机意识,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大的失望。当无法面对的时候,就会走极端的路。所以,适当的危机感是战胜困难的必要装备。

应该调节心灵

调节心灵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禅定。佛教给我们推荐了很多心灵的训练方法,无论现代人信不信佛,但心灵的训练却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心灵训练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吸纳并为我所用。在本书的第六章我专门讲到了修禅定的具体方法,可以以此练习。

早在数千年前,佛陀通过观察世间苦楚,思考痛苦的根源,最终经过生命的实践,洞彻了幸福的秘密,就显现于佛教的幸福观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想要收获幸福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裨益,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慈诚罗珠

2014  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