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县一个鸟笼卖3万块 算面积超北京房价(图)

27.04.2016  17:57
  

  朱诚珍藏的鸟笼,已经被他养出了包浆。许多人想要高价买下他的鸟笼,老朱呵呵一笑,“这是非卖品。

  25日中午,郫县古城镇指路村的一座农家小院内,静谧异常。刀具与竹子的摩擦声显得格外刺耳,在鸟笼匠人朱诚手中,随着锉刀飞扬,一条发黄的竹片,很快被刮得锃亮。

  朱诚对着竹片重重地哈了口气,用手抚摸一遍,满意地将它轻轻放下。起身,端起茶杯,这时,他一改严肃的表情,笑意在嘴角荡漾开来。

  这个鸟笼是春节前下的订单,6000元。因为对之前箍的大圈(底座)不满意,朱诚接连放弃了两个,“大圈就像鸟笼子的脸,接缝处有一丝痕迹,我都觉得对不起我30多年的手艺。

  最贵卖3万

  村民笑称比北京房价还贵

  成都郫县古城镇指路村,有近百位鸟笼工匠。2011年,古城竹编鸟笼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路村因此被称为“鸟笼之乡”。

  朱诚,手工制作鸟笼30余年。如今,每当有人问价,他都笑着回答:“没有最贵的,只有最便宜的,6000元一个。”他正在做的这个鸟笼,是成都一位客户春节前下的订单,本来一个月就可以完工,却一直拖到了现在。“前两个大圈都不满意,接缝处有点瑕疵,我就丢了。”朱诚说。

  朱诚已经记不得他卖过的最贵的鸟笼,“但应该在3万左右”。这让村民惊讶不已:“你这笼子才这么大,都要3万,按面积算,比北上广的房价都贵。

  挑刺《老炮儿

  冯小刚提鸟笼不讲究

  指路村的鸟笼工匠,喜欢边听收音机边做鸟笼。朱诚做鸟笼时喜欢“”电视。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老炮儿》开始有一个细节:六爷提着鸟笼的挂钩。“很别扭,我看了就很不舒服。”朱诚说,圈内人都知道,这很不讲究,应该提挂钩下面环形的提手。

  别看这么个小细节,圈内人一下就看得出是不是外行。朱诚说,清朝鸟笼的挂钩一般是铜、铁制品,如果有年辰了,很容易生锈,如果提挂钩,可能就把鸟笼提坏了,鸟笼的主人不会让你碰。

  钳子、锉刀、尺子、打火机……鸟笼的制作工艺繁琐,光是工具就有10多种。

  鸟笼的大圈

  找不到接缝才是极品

  25日,朱诚做完第三个大圈,双手举起大圈,借着太阳光线反复查看接缝处有无痕迹。几分钟后,他放下大圈走到院坝,将手洗净、擦干,又摸了摸接缝处,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回可以了,总算能赶到五一前交货。”朱诚说,做一个鸟笼子,大圈花的工作量至少在一半以上。

  在他看来,大圈就像鸟笼子的脸,接缝处哪怕露一丝痕迹,都觉得对不起30多年的手艺,“懂行的人一来就会看大圈,接口处讲究严丝合缝,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就对了。”朱诚说,最极品的是,连接缝两边的纹路都一致,任你看多久都找不到接缝。

  在成都玩家中,指路村的朱诚、张雄东等都是名人,能拥有一个他们做的中高端手工鸟笼,是身份的象征。

  “圈内八九成玩家都晓得朱诚珍藏的一个鸟笼,很多人觊觎已久。”成都一位玩家张先生告诉记者,每逢有人想买他这只鸟笼,他一句就堵了回去:“想都不要想,不卖!

  25日,朱诚给记者展示了这个鸟笼,是他8年前做的,通体透着深棕色,在太阳底下微微发亮。“整个笼子,除了门上的三根签,全部是来自一筒竹子,这很难得。”朱诚说,更重要的是大圈,一次性接成功。

  八年来,他一有空就会把这个鸟笼抱在胸前,轻抚鸟笼的每一根签。“这叫包浆,让鸟笼的每一寸表面再度氧化,颜色变深、变亮,手感越来越光滑。”朱诚说,到现在,水洒在鸟笼上,也会结成水珠。

张雄东的作坊里挂放着正在压制的鸟笼大圈,“大圈就像鸟笼子的脸”。

  上非遗名录

  郫县鸟笼远销美国

  “我这里最便宜的是2000元一个,卖得高的也有一两万的。”张雄东的家,距朱诚一公里不到。25日下午,他正在赶制一个遂宁玩家的鸟笼。张雄东1982年开始学做鸟笼,比朱诚晚一两年。据鸟笼工匠协会统计,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指路村买手工鸟笼,有的中高端鸟笼甚至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地。

  张雄东曾招了四五个徒弟,“但都没能坚持下来。”但他一点都不担心这门手艺失传,因为,2011年,古城竹编鸟笼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几年,他30多岁的侄子已经学成,成为当地最年轻的鸟笼匠人。·对话

  “不想让后人学太辛苦!

  华西都市报:30多年前,为什么会选择做鸟笼?

  朱诚:我家三代都是做篾匠的。上初中时看到邻居在做鸟笼子,觉得好耍,回家就用我爸的材料和工具自己琢磨着做,没想到真的让我做出来了。

  华西都市报:有没有产生不想做的念头?

  朱诚:肯定会厌倦,这碗青春饭,每天都得坐着不动,颈椎、腰椎这些职业病就坐出来了,眼睛也没有原来好了。

  华西都市报:担不担心后继无人?

  朱诚:不担心这个,我这一家后人都不学这个。我给他们说,不到万不得已,不学这个,太辛苦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柳锋实习生罗田怡 摄影 张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