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助力 “智”造福建 “6·18”成福建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07.07.2014  12:12

                                           

                                           

  本报记者 宋葵 文/图

  初夏时节,美丽的滨海城市福州迎来了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端人才,国内顶级科研院所专家,携带各自领域的科研成果,汇聚榕城,与福建企业代表交流对接,寻觅合作商机,共谋事业发展。一时间,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云集,“智慧之星”点缀“星空”,熠熠生辉;科技成果竞相亮相,争奇斗艳……而虚拟研究院、院士工作站、专场对接会等作为“6·18”的主要内容,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也凸显着“6·18”经过十二载历练,已成为海内外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重要对接平台,成为福建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虚拟研究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6·18”  作为一个科技型展会,从“一年一度”,到“5天盛会、常年对接”,发展到如今的虚拟研究院,不仅形式更丰富,其平台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福建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后发优势明显,但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而福建大型科研机构少,高端科研人才也不多,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提出建设虚拟研究院,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虚实结合”的思路,汇聚海内外创新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与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推动更多境内外优秀科技成果与福建企业对接,服务产业发展。 

  按照这一战略构想,省发改委牵头制定了打造虚拟研究院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至2015年,虚拟研究院力争入驻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300家以上,建设5000名以上高层次专家信息的数据库;征集推介先进适用项目成果15000项以上、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1500项以上;对接项目成果6000项以上,实现技术市场交易总额100亿元以上;为1000家以上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创新产品推广等服务;入驻虚拟研究院的科技服务机构100家以上;建立虚拟研究院产业技术分院6家以上;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家;引进3000名以上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作为虚拟研究院载体,“6·18”虚拟研究院网站于去年12月5日试运行,至今年6月16日,浏览量已达306万人次,建设专家、高校、院所和企业4个数据库,吸引449名专家、85所高校、32所科研院所、1100多家企业入驻虚拟研究院。本届“6·18”期间,又有263位“百人计划”专家(团队)和17位第十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受聘入驻“6·18”虚拟研究院。 

  此外,虚拟研究院还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应用为目的,整合相关领域的科技资源,成立了海洋、机械装备、建筑建材3个分院,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现多方共赢。此次“6·18”期间,现代农业分院挂牌成立,将国内外农业研究院所、高校科技资源和企业需求链接在一起,引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

  院士工作站:攻坚克难,引领前行

  6月18日,第十二届“6·18”院士专家项目签约授牌仪式在福州举行,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授予示范工作站,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闽江学院纺织服装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等34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授牌。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福建省推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院士之间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平台,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企业与院士智力的交流与合作,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福建已授牌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29家,进站院士117名、院士团队专家757名、企业科技人员1163名,合作项目442项。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提升了福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重大项目引进、科研项目研发、科技资源共享、重大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吸收、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新途径。 

  当天,9名院士、6名海内外专家还与福建省企业现场签订了15个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达38.4亿元。一年来,共有24位院士专家与福建省企业开展合作项目34项,为优化福建省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力支撑。 

  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所说,工程院的使命就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通过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来推动现代化发展,而“6·18”是一个绝好的平台,让院士们通过这个平台,把智慧和技术服务送到基层,落实工程院的使命。 

  此次“6·18”展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项目成果馆作为本届“6·18”展示活动的重头戏,征集了中科院各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等38家单位的1246项最新科研成果,涵盖机械制造、医药、器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展现了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应用价值。

  专场对接会:主题鲜明,硕果累累

  今届“6·18”展会期间,共举办专场对接活动、科技论坛33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推介对接活动14场,同时举办4场网上在线对接活动,对接合同项目2042项。这些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对接专场,为高新科技与企业深入交流、洽谈合作提供平台,既为高科技找到最合适的落地“土壤”,也为企业持续发展输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模式。 

  这些名目繁多的专场对接会中,省科技厅举办的福建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独联体的3场国际技术转移专场会尤为引人注目。 

  在3场对接会上,省科技厅根据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组织遴选了澳大利亚、独联体等国家项目成果120多项,征集省内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138项,并根据参会嘉宾技术转移意向,组织省内近80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150多名项目主对口洽谈。4个境外先进技术成果成功对接签约,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会上,还为福建首个独联体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福建-独联体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揭牌。 

  同期,还举办了华侨华人项目成果(龙岩)专场对接会、闽港项目成果对接洽谈会、海洋高新产业科技成果推介会、高端装备项目技术对接会、国际节能项目对接会等活动。来自境内外的高端科研成果亮相展会,专家们推介项目,与福建企业代表深入交流,对接洽谈,成效喜人。 

  其中,由省侨办与龙岩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华侨华人项目成果(龙岩)专场对接会”,脂溶性茶多酚技术、鸭嘴鱼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光学级保护膜开发制造等20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环保等行业,总投资9亿元人民币。 

  海洋高新产业科技成果推介会上,海洋药源生物种质库、东盟海产品交易平台、南日岛海上风电等1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45亿元;另签订共同推进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现代海洋产业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合同等。 

  高端装备项目技术对接会上,签署了汽车双曲线螺旋伞齿轮加工智能化方案、高速五轴加工中心数控系统研究、自控登山搬运机器人等项目对接协议。 

  闽港项目成果对接洽谈会推介LTE小基站技术、USB3.0应用处理器、P2P网络直播和点播、人脸检测等数十项科研成果。 

  …… 

  这些对接会、推介会,不论冠以行业还是区域名称,搭建的都是联接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平台,收获的则是累累硕果。

  “6·18”宛如一个充满魔力的磁铁,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吸附着各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将这些成果与福建企业、科研院所对接、组合,落户福建这片宜居宜业的投资热土,必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创造新的价值,也必将推动福建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华丽转身,迈上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天地。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