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4成多消费者看标签不仔细

14.03.2016  21:00

  福州新闻网3月14日讯(记者 王礼林)记者今天从福建省消委会获悉,3•15前夕,福建等40省市消委会(消协、消保委)共同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据了解,在去年国庆《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福建等40省市的消费者协会(消委会、消保委)共同开展了“全国食品安全大调查”活动,调查了近133225名消费者。报告显示:四成多消费者不细看食品标签及说明;六成多消费者认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最易出问题;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后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消费者占比最高;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七成多消费者认为只有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提高消费信心。

   4成消费者购买食品会查看标签不仔细

  在被调查者的消费习惯上,调查显示,44.37%的消费者在购买食品之前会查看包装标签及说明,但看得并不仔细;同时有1.53%的消费者根本不看。在“消费者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信息”中,92.42%的消费者表示会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有四成多的消费者却不关注食品的生产厂家、厂址及产品成分等信息;还有六成左右的消费者不关注食品添加剂、贮存条件、规格、净含量及食品安全标识等信息。这说明很多消费者还须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确保自身消费安全。

   保质期等事项没有显著标注占比超60%

  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环节来看,65.47 %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16.65% 的消费者则将原因归咎于种植养殖环节;另外,分别有10.83%和7.01%的消费者认为餐饮消费环节和批发零售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这说明多数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是否安全、卫生非常担忧,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这一环节的监管以及处罚力度。

  那么,在遇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之后,消费者会如何处理呢?调查显示,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占比最高,为56.70% ,向行政部门或消协投诉的,排在第二位,占比17.81%;直接联系生产厂家的则较少,仅为4.29%。这就要求食品销售者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不要推诿责任,力争将消费纠纷解决在这一环节;调查还发现,仍有 19.91%的消费者在遇到问题食品后,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