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披戏装为闽剧 大美少华今胜昔
73岁的李少华在福州大戏院演出中
新华网福州9月26日电 在别人认为是其演艺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候,她却选择离开舞台,远走他乡;为了保持良好状态,她大半辈子一直坚持不多说话,每天早早入睡……爱美且追求到了极致,这是在见到李少华,这位上世纪7、80年代闽剧女星之前,记者脑子里关于她的印象。
“闽剧是我此生的最爱,选择离开舞台并且从此不再参与演出,就是为了给热爱我的观众留下最美最好最青春的剧中形象。”今年9月,围绕一场名为“守护传统,返本开新”的闽剧传统折子戏专场,李少华专程从美国回到福州,记者终于见到这位风采依旧的“传奇人物”,有关其“爱美传说”也得到了柔声细语的证实。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至今已400多年历史,在福州方言地区拥有广泛的观众,辛亥革命后进入兴盛时期,涌现过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其中,郑奕奏更以独特唱腔,成功塑造林黛玉、秦香莲、孟姜女、杜十娘、祝英台等系列女性形象,形成了“郑派艺术”,被誉为“闽剧泰斗”、“闽剧梅兰芳”。其唱段流行于大街小巷,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今年73岁的李少华被公认为是继承郑奕奏表演和唱腔最到位的演员。出身闽剧名艺人之家的她,年少成名,18岁起师从郑奕奏,在郑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把郑氏拿手戏《杜十娘》、《百蝶香柴扇》、《黛玉葬花》等等,都学得几近“乱真”。
今天有一定岁数的闽剧“戏迷”几乎都看过李少华主演的戏。1979年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复排《梅玉配》,就由李少华出演主角苏贞玉。这出在当时被称为青春版的《梅玉配》,公演后即引起轰动。首轮连续演出39天,休息一天后又连演了20多场,可谓盛况空前。改革开放后的福州出现了第一批“追星族”:每场演出结束,剧场外边都会聚集很多戏迷,就为了“看看台下的演员是怎么样的”并护送她们回家。
与当今有些“明星”不一样的是:那些年的李少华即便在成为一线当红演员后,也依然常常回到郑老家里,把自己的每一出戏都排练一遍给老师看过,一招一式虚心求教。
“郑老的唱腔非常棒,对艺术要求一丝不苟,非常细致,”与记者忆起恩师,李少华仍然充满崇敬和感激。
可以说,正是对恩师和闽剧的特有感情,让李少华毅然“背叛”自己当年的选择,放弃自己多年的坚持,回到福州,回到舞台。
为了让地方戏剧得到更好保护和更多传承,福建省有关部门近年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举办“闽剧艺术研讨会”,邀请阔别舞台多年的闽剧老艺术家前来传艺,一起“守护传统、返本开新”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在接到邀请后,我非常矛盾,我已经七十几岁了,没有当初的光鲜神态了,而且36年没有演过大戏了,演不下来怎办。这边也有知情的朋友劝我,说,你以前那么辉煌,说退就退了,现在却要回来?舆论是很无情的,要考虑清楚。”尽管已事过多时,但说到重新面对选择、进退两难的情景,李少华竟然有点哽咽。
关键时刻,是剧中老搭档、生活好伴侣林聪中的一番话帮助李少华最终下定决心。“他说,李少华,这是祖国在召唤、闽剧在召唤,不回去你会遗憾的,”李少华告诉记者。
“我也提醒自己,想当初去郑老家里学戏,整整3年,郑老都是手把手耐心地教,才有了成就和荣誉的,今天我也应该像郑老一样,将技艺传给年轻人。”
9月16日晚上,“守护传统、返本开新”闽剧传统折子戏专场如期在福州大戏院上演。因为不须“对号入座”,离演出开始还有半天,剧场就有人前来抢座。
“听说少华回来了,我们特地来看她演戏,”拄着拐杖、拉着太太的手四处寻找位置的陈老先生告诉记者。
作为压轴演出,李少华、林聪中等人的《梅玉配》经典片段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艺术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时隔多年重新登台,老艺人们的那种唱腔和韵味依然在,而这种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当下很多年轻演员所欠缺的。”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虹由衷赞叹。
但行情人却告诉记者,演出当天,李少华又去医院给膝盖打了一针“封闭”:因为急性骨膜炎。李少华排演的戏中有一段需要长跪,原来导演担心她吃不消,一直劝她不要跪,但李少华认为,专业演员就应该要按剧目来演。坚持一丝不苟地排练,直到有一次跪下之后再也站不起来。
“当时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只是一心想把戏演好。虽然我们年纪都大了,但也不能让观众太失望了啊!”
那一刻,记者猛地发现,轻声笑着说出这话的李少华竟显出一股孩子似的单纯,真的很美。(实习生 施琬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