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戏曲名家福建泉州共探戏剧传承保护与创新
中新网泉州10月12日电 (廖静)来自法国、新加坡、印尼、越南以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戏曲名家12日汇聚福建泉州,除了中外艺术家同台献艺外,海内外戏曲名家共同探源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之路。
闽台地方戏曲维护与发扬、戏剧创新及国际化推广、提振台湾各仔戏的文化策略……作为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暨第六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逾20个主题演讲在内的“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此间举行。
“剧团改革在路上,还需深化改革。”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康式昭在《谈谈剧团体制改革》的主旨演讲中表示,现代的戏曲剧团不要在商品大潮中迷了方向。民族文化不能实行商品化,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剧团体制的改革和标准化。
新加坡新跃大学高组研究员、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蔡署鹏曾带过新加坡、中国等地多个艺术团去往加拿大、比利时等进行巡演,因此,他建议,要加强剧种的国际传播,针对海外观众的一些调整,可以使戏曲更精致,而这个过程就是戏曲本身的整顿、改造和提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奔则表示,泉州作为戏窝子,最特殊的文化现象即它的戏曲。梨园戏等有可能追溯到宋元时期的泉州腔,与宋元南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泉州戏曲有着最古老的剧目如《张协状元》《刘文龙》《王魁》等等,积累了五千多个剧目,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宝库。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名誉董事长曾永义谈到,台湾戏剧与福建莆仙戏、歌仔戏、傀儡戏等渊源很深,南音、布袋戏、歌仔戏随着时代改变,受到了各种冲击。但目前有些地方的剧种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满足当地人的陶冶需求,因此也保留原汁原味的方式,这一类则可以当做“活化石”来保存,因为这一类可以展现其悠久的文化内蕴。
“扎根传统,然后来创新。”同样,曾永义以“同血型的输血”为喻,展现戏曲创新可以同质化改良。他认为,一些戏曲可以进行剧种的跨界融合,比如梨园戏可以融入川剧唱腔等,但是先要了解戏曲的质性,不能一味求新,而丢失了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
“从地方小戏出现的数千年来,守住传统,才能出现地方戏多彩多姿。不过目前中国戏曲部分思想过于老旧,可以注入现代更为引人深思的题材,哪怕引入西方的题材,都能够让戏剧进一步向前发展;同时也因为现代化剧场的出现,使得戏曲的演出可以变得更为紧凑,必要的舞台装置有时也可以丰富戏曲氛围。”他说。(完)
【编辑:李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