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在中学会怎样?
摘要:近年来,“翻转课堂”在中学方兴未艾,很多学校的“翻转课堂”把课堂保留了下来,然后把讲授和作业两个环节进行了“翻转”和“颠倒”。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中学方兴未艾,很多学校的“翻转课堂”把课堂保留了下来,然后把讲授和作业两个环节进行了“翻转”和“颠倒”。但是这种做法也惹出了新的问题,比如如何从时间和内容上来平衡“翻转”出去和“颠倒”进来的部分,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任课教师在进行类似的权衡和决策的时候会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常常会导致教师放弃相应的教学设计。又如,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能否获得足够的“翻转”时间等等。
为什么要人为地制造这样的矛盾呢?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为什么不把学生观看“慕课”视频的环节就安排在课堂上呢?为什么非要“翻转”呢?我们分析了“慕课”的很多优势,这些优势是“慕课”技术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通过课堂的“翻转”才能具备的,也不是通过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生成的。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视频,那么任课教师就能够有效地管控学生学习的过程。“慕课”的技术逻辑都是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学生不看视频,“慕课”的优势荡然无存。设计得再精细的“慕课”视频,构思得再巧妙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回到家里根本不看、不学,那么有可能由于教学管理的失控反倒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把观看视频的环节安排在课堂上,那么不仅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同组的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监督,这样“慕课”技术的风险就降到了最低,“慕课”技术带来的质量、效果和效益就可以最大化。
能够把学生观看“慕课”视频的环节安排在课堂上来进行,是在中学运用“慕课”技术所具有的一个特殊优势,坦率地讲,恐怕也是中学运用“慕课”技术不可调整和不可妥协的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建议,中学的“翻转课堂”应该回归到“慕课”技术上来。
没有评价技术就没有“慕课”
在“慕课”技术中,评价的重要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学生通过观看慕课视频完成了对基本内容的学习,那么同样的内容任课教师还需要集中讲解吗?如果还要讲,那学生相当于花了两倍的时间。如果不讲了,老师敢吗?如果选择性地讲一讲,那怎么选择,讲什么不讲什么?会不会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呢?会不会只有两三个学生没有掌握而只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决策严格依赖于学生信息的反馈,而这些反馈信息的产生和获取则严格依赖于评价技术的运用。所以,没有完备的评价技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慕课”技术。
与“慕课”相适应的评价技术,必须具备两大特点,一是反馈信息必须完备和可靠。简单地让学生举手,回答有没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学生在初学的时候对知识和内容完备性的把控是有欠缺的,对学习中是否存在问题的感知也是不准确的,不举手的学生并不代表真的没有问题。课堂上让学生做做ABCD选择题,也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数理化等课程而言,无论是随堂练习还是作业考试,大量采用的是计算题和证明题,只有后者才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信息反馈必须高效和及时,随堂练习必须马上做、马上改,马上改、马上出结果,出了结果马上可以决定不讲,或者部分讲。讲可以对全班讲,也可以对个别学生讲;讲可以在课堂上讲,也可以在课下讲。只有建立起高效的测评机制,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自学“慕课”视频、教师有针对性重点讲解和最后的拓展训练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一气呵成,真正做到“课课结”和“堂堂清”,进而减少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所以,一套完备的“慕课”技术可能成为解决中学生“减负”问题的催化剂。
“慕课”技术运用和实践
上学期,笔者承担的材料力学被特批为西交大学的第一门“慕课”课程。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笔者滚动完成了整门课程共128个“慕课”视频的设计工作。学生整个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全部在网上完成,包括观看“慕课”视频,完成网上作业和网上的实验报告等等,所有的作业和实验报告全部由电脑自动批改。试点班的学生期末参加全校的统考,笔者作为任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最后的考试成绩令人鼓舞,学生也对“慕课”技术充满了喜爱。本学期的“慕课”教学,仍在有序推进。实践一方面表明,“慕课”模式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还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得到了教学应用的正面支持;实践还方面表明,任课教师设计“慕课”视频的工作量庞大,但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如能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那么可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多少年来,教学信息化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原因在于教学信息化缺乏科学的应用策略。“慕课”是让我们离教学信息化最近的一次,同时它还会让“电子书包”迎来了第二春。“慕课”蕴含了教学信息化的应用策略,“电子书包”则是教学信息化的技术形态。因此,和在大学一样,“慕课”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它的影响也是颠覆性的,它的破坏力(破旧力)和再造力是前所未有的。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