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行孝”成为一种时尚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早些时候,也有媒体报道,空巢老人死在家中数天无人知,这些报道藏着同一个焦点——“孝”。这里,笔者想说,“行孝”是中华千年传统美德,当今,愿“行孝”成为一种时尚!
孝,是一种美德,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康熙字典》上这样解“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意思是说,孝就是善待父母长辈。从造字学的角度看,孝字是由上“老”(省去“匕”)字与下“子”字的组合,意思就更一目了然了。在被历代尊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注疏》中,惟有《孝经》由皇帝(唐玄宗)亲自作注解。《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纬也,民之行也。由此可见“孝道”在历朝历代人们心中的分量和位置有多么重要!
古往今来,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二十四孝图》中,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涤亲溺器的黄庭坚,弃官寻母的朱寿昌,以及那个为了使自己失去父爱的继母卧冰求鲤的王祥,一个个孝感天地的故事,读来无不令人为之动容,堪称我国古代“感动中华”人物的代表。而在我们乡贤中,也不乏令人击节的大孝子,如南宋的高东溪(高登),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在其撰写的《谒高东溪祠文》就为之题写这样的一副对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又如上疏辞谢乾隆加封,请求留家奉母的五部尚书蔡新等等,无愧于我们漳浦人的骄傲与楷模。
孝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在当今这个被经济大潮“淹没”的时代,“孝敬父母”仍然是我们中国人不变的传统。近年来,在央视每年举行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也为我们推介了不少“孝”的典型。还记得2004年山东的田世国吗?那个为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救母的爱子;还记得2007年河南的谢延信吗?那个不惜改姓悉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无怨无悔的好人;还记得2011年山西的孟佩杰吗?那个带着瘫痪在床的养母上大学的90后“最美女孩”……且莫说你的热情已被冷酷的现实所耗尽,当你面对这一个个鲜活感人的事例时,我想再怎样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容而热泪潸然吧。是啊,他们无一不在诠释着孝的内涵,演绎着人间的大爱,传递着一种“正能量”。他们都很平凡,然而却彰显着平凡的伟大。
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而况于人乎!其实,孝道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庸常的日子。或许大家也都有所耳闻,近两年来,人们正在热议着是否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我们尚且不去评判其最终的结果,但这一话题的提出正说明“尚孝”的呼声已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孝是件大事,体现在平时则可以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它无需惊天动地,大可不必像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哭竹生笋的孟宗,也无须像恣蚊饱血的吴猛……常存一颗感恩的心,理解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的付出就是在恪守孝道。譬如学生放学回家为劳累一天的父母泡一杯茶,是一种孝;父母疲惫时,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也是一种孝;父母生日或逢年过节时尽量回家陪伴他们,给他们送上一件小礼物,或者一句温馨的问候,这都是一种孝。
孝是夏日里的一阵清风,是冬日里的一缕暖阳;孝是你远行前回望父母的那一个眼神,是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报喜不报忧”的那一句善意的谎言……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开展孝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对于提高个人修养,促进家庭和谐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倘使说行孝成为一种时尚,但愿你、我、他都是践行和倡导时尚的人。(蔡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