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无相布施”

10.05.2016  11:11

佛言: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者,普也,施者,散也,为了普惠群生而散发自己所有的一切,或者为了救世之危而舍弃自身的一切等等,均属布施的善行义举。不住相,谓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云不住相,指的应是诸大菩萨心怀慈善而无挂碍的无上心境,从来不瞋不痴也不偏爱偏激的平和心态,就是一种无相的心态。

关于“无相布施”,曾有大师解曰:施主于诸舍宅道路,逢见一切愚痴贫贱之人,毁骂锤打,索要财物,他若能随顺其意,令生欢喜,不生阻隔嗔恨之心,即是无相布施的精义。是了!不生嗔恨,无是无非,应是不住于相的施者和受者的基本心理特征。假如有一个腰缠万贯的财主,在家中,或者在路上遇到一伙吃不饱、穿不暖的奴隶持杖打劫,他只分辨是非,顾惜钱财、阻逆其意,并且怒从中生,极尽其力反击逃离,从而更加邀起奴隶们的嗔恨之心,奴隶们气急之中,拿起铁棍冲上前……这,决不可称之为无相布施。

施者无相,即“无我相”,也不见有受者的身相可舍,愚自推论:既然照了诸相,犹似虚空,既然不再沉陷于所见的境界中,就自然不再妄断是非,不再分别亲疏敌友、好人歹人等等虚妄之相,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天所行的布施就是一种无相布施,因为他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而且从来没有矜夸之言,没有求报之心,没有所施之财,其所布施的,唯有无实无虚的和煦光泽和无量无数小珍珠般晶莹清净的爱。一般来说,天地大德,圣人之至德和“鬼神之为德”,其所体现于事体,表现为功绩,就是无相布施。

圣人训:凡是人,皆须爱(出自《弟子规》)——圣人教诲弟子:笃行中庸之道,泛爱一切众生,无论是有德的君子,还是道德缺失的凡夫俗子,也无论是一时迷惑而沉沦的“淫妇”、一时贪婪而堕落的“污吏”……凡失能而饥渴难耐的,就给他足够的饮食;凡无奈而叩门祈求的,就给他开门,想法满其所愿;凡迷路的,就给他引路;凡哀痛的,就给予安慰。即使是判了极刑的罪犯,也要对他施予合乎法度的爱怜,保障他的基本人权,不可见杀加怒。我看圣人如是教诲,意在叫诸弟子:在行布施的时候,不可执住(著)于相。

经云:心无诸相挂碍,故无有恐怖,是故无有恐怖,应是无相施者的另一心理特征。是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那么多仁人勇士舍生取义而心地坦然,面色忻然,毫无生死恐怖,他们毕竟具有那种不取于相的无上心境。在人类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在历次战争中,成千上万的英烈,为了实现一切崇高的社会理想或梦想,或者为了群生的利益和安宁,敢抛头颅,甘为鬼雄,毫不惧怕生死,其以身命布施的悲壮之举,想必赢得一切世间天人的赞叹,所得福德可思量耶?

大师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殑伽经》云:如来因地时,在山中修行,做忍辱仙人,尔时梵天的帝王预感自己将要死了,想投奔人间的菩萨,以摆脱死亡之灾,仙人是否菩萨行者?梵王遂化其身,一化为鹰,一化为鸽,来试仙人:鹰追鸽子不舍,鸽子投奔仙人,一向爱惜一切生灵的仙人遂用衣服掩藏鸽子,但仙人明白:鸽子是鹰的食物,若不放出鸽子,鹰也活不下去,为救鹰命,仙人取来利刀,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一刀一刀地,割尽自己身上带着热血的鲜肉,以饲此鹰。又据《太阳经》所云:如来因地时,为萨埵王子,一天,萨埵王子跟随父王一起外出游玩,于树林中看见一只母虎,此时母虎饥饿万分,竟想吃掉他刚刚生下的虎仔,常常慈心于物的萨埵王子立即生起舍身救虎一命的善心。他暗想:在过去无数次的生死轮回中,都是因为贪婪愚痴而白白丧失了生命,从来没有因为道法的缘故,于今遭遇福田,何不为之?于是,他借故避开父王和兄长,只身跑到虎前,饿虎口干张不开,这时,他自取利木,刺身出血,尔后切近虎口,虎舐了血以后,才慢慢张开了嘴,于是一口一口地,开始吃太子身上的肉,直至将太子身上的肉全部吃光。仙人王子舍身饲虎,割肉救鹰,如此为求佛道而至诚布施的义举,毕竟出于不住于相、自如不动的菩提真心。仙人王子因为那样苦修大慈大悲,所以生诸天上,以至成佛,离生死苦,得大快乐,所得福德,实不可思维而度量也!

诸贤德,于意云何?与行无相布施的仙人王子相比,那种贪着福德的住相施者,那种有所希望的小乘施者,那种施舍的时候先吹号擂鼓、故意叫人们看见的人,以及做了一件好事就每每喜欢自夸的人,是否有点儿虚伪性呢?不过,须要特别指出的是:“无相”决不是无知(智),也不可一概否定住相布施,住相布施者,多有好的思想。事实上,仅从施者的行为上看,“住相”与“无相”是没有区别的。余自思辨:假如屠户和东郭先生具有仁者之勇,敢于以身施狼,如此放逸地舍身救狼行为,何异于助人为非(在寓言中,狼代表着贪婪无厌的恶人)?是故吾人在施舍的时候,须以大乘智慧“明辨之”,明于善,诚乎心,笃行之。

诸位同修:我等理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不住于法,循道而行。(文:侯海中)

参考文献和篇目:

一、《金刚经全注全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悟真子辑校。

二、《大爱心以身施虎》,载于《如是雨林》第12期,北魏·觉慧译撰,现代温译远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