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传统文化“德”之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道至简可以把它概括成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简称之为“八德”,再压缩成就是两个字“道德”,这两个字的关键在于“德”字,“德”的说文解字告诉我们,“双人旁、十四、心字底”,就是“十四双眼睛,看你是否公道在心”。古人告诫:“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德”有它的规律可循,蕴藏宇宙之玄机,世间之奥秘,人生之真理。“德”的力量比太阳更加光芒,“德”的光芒比太阳更加灿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就是其中的代表,儒家思想,一直强调立德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代表著作《道德经》明确标榜“德”是核心纲领,佛家也强调内心平衡,积德行善,可以说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对人的思想行为教化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对“德”的认识不约而同。
古语有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人还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仅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依然呼唤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君子。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出了每一个人应像天空一样辽阔与宽广,你的德应像大地一样厚道与坚实。
“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行、品质。做人要有“道德”,当医生要有“医德”,当教师要有“师德”,为官要有“官德”。主要包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体表现就是要有,忠诚、坚定、正派的政治品德,为民、务实、清廉的职业道德,文明、诚信、仁爱的社会公德,感恩、重孝、和善的家庭美德。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很广的一幅对联“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夏不若修身”,彰显积德修身的重要性。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员干部政德建设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效果,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政治生态,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核心要义。不断涵养崇德尚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自己经常对照道德修养标准和行为规范尺度,自我反省、自我检视。
立好自已的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要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常怀为民之心、常行利民之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时刻向道德楷模学习,向身边好人学习。
守好自已的德: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道的那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党忠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做遵规守法的规矩人,凡事以身作则,勇做道德典范。
尽好自己的责:就是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爱岗敬业,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以“勤”为本,能勤能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要有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精神,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大田县委文明办高上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