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为广东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网友为厦门妈妈"点赞"

31.08.2015  18:13

  从火车站出站口走出,市民赵女士神采奕奕地接过鲜花,戴上红绶带,绶带上写着“是爱是勇敢是奉献”。

  赵女士是厦门第4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省第137位。在福州完成捐献后,她于昨日上午乘动车返回厦门。

  【回忆】

  捐献过程顺利 并无不良反应

  说起此次捐献过程,赵女士至今仍有些激动。昨日,她向记者展示了左右前臂上的针眼。“ 除了多出这些针眼外,我觉得现在的身体状况和捐献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8月24日下午,赵女士和家人、厦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道前往福州肿瘤医院。签完同意书后,她开始连续四天的“例行”日程:打三针动员剂,抽一次血。动员剂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

  赵女士告诉记者,有些“过来人”曾对她说,打了动员剂后,身体会有反应,像感冒一样头疼脑热,“不过我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我心里从没犹豫过、后悔过。

  28日是捐献的日子,赵女士在清晨5点多就起床了,和丈夫、儿子一起从酒店来到医院。“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么紧张。”赵女士说,早上6点多开始输血,比前几天输血的时间早一个小时。

  医生确认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达到标准后,就开始正式抽取造血干细胞。赵女士躺在床上,血液从右手抽出后,在管中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再回流到左手,从早上9时一直持续到下午2时。

  【准备】

  事先查清资料 心态变得放松

  说起赵女士,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称她为“知识型”的捐献者,从登记入库起到正式捐献,赵女士将相关资料查阅得清清楚楚,心态也因此变得放松开朗。

  谈到捐献的原因,赵女士觉得很偶然。2010年8月,她和朋友一起到市中心血站献血,正巧隔壁有人正在捐献血小板。“原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啊。”赵女士当场就决定登记加入资料库,并多抽取一小罐血液。之后,她向家人说明情况,家人都表示支持。

  “今年1月,我接到了通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对成功。”赵女士说,距离登记入库都已经过去5年了,她几乎忘了这件事。听说妈妈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15岁的儿子小邱起初还很担心,怕妈妈的身体吃不消。但赵女士一直开导儿子:“捐献对身体不会有伤害。

  此次让丈夫和儿子一起陪同去福州,赵女士多了个“小心机”。她说,自己想让儿子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不仅希望他以后也能助人为乐、行善救人,而且这对孩子来说,是一段很特别的记忆。

  经过4月份的初配、6月份的体检,赵女士都顺利过关。“听说捐献时会缺钙,我就注意补钙。”赵女士找来资料“充电”,该准备什么,她都心中有数。

  “捐献者的年龄限制为45岁,我今年42岁。”赵女士打听到,配对者是广东江门的一名女患者,她的年龄也是40多岁。赵女士觉得,她这次能帮上忙,与患者也是一种缘分。

  【收获】

  让身边人感受正能量 她最开心

  最近几天,赵女士献出爱心的同时,也感受到周围满满的爱。“我丈夫特意请假陪我。”赵女士向记者展示捐献当天的照片。在照片里,她躺在床上抽血,丈夫就坐在身旁,全程陪护。中午的时候,赵女士手肿得抬不起来,丈夫就一口一口地喂她吃饭。她说,医院方面担心她营养不够,还特意给她“开小灶”,“捐献那天,医院人员特地给我炖了只鸽子。

  让赵女士感动的还有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达福州后,就为赵女士一家的食宿忙前忙后。住在福州的红十字会志愿者胡阿姨天天来探望赵女士,还带有经验的捐献者和赵女士分享经历。

  昨晚,赵女士把整个捐献过程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许多朋友纷纷点赞。“才一晚上,我就收到上百个‘赞’和50多条评论,连我的小学老师都来夸我。”赵女士说,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多么伟大的事,但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正能量,了解捐献过程,让她最开心。(见习记者 林路然 本报记者 曾嫣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