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流感戴口罩”入法让道德问题不含糊

09.04.2020  16:51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3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提交二审,(以下简称“草案”)草案二审稿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增加了相应的文明行为的规定。记者采访发现,疫情防控期间,最直观的不文明行为就是出门不戴口罩,有些人甚至随地吐痰。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将“患流感戴口罩”等写入法条很有必要。(4月8日《法治日报》)

  北京市将“患流感戴口罩”等写入法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场疫情,帮助大家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习惯是多么重要。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向好,有人觉得防疫可以“松口气”,戴不戴口罩是私人的行为,不需要上纲上线。更有甚者认为,随地吐痰不戴口罩即使被发现,指责不过是一阵风,奈何不了我。随着“草案”将不戴口罩纳入法治条文,不仅利于防疫,更有利于帮助公民养成纠正在不文明上的偏误,更好提高认识。

  “患流行病戴口罩”本来就是推进社会文明、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不难看到,在文明行为的推进过程中,要细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艰难性和长远性,除了相关部门的文明引领外,出台法律条文帮助大家循序渐进地入心入行,才会大有裨益。随着法律的刚性约束来促使好习惯入心入行,才能有效推动戴口罩、分餐制、自觉保持社交距离等坚持下去,将疫情防控期间养成的好风尚继续发扬,增强公民对文明规范的遵守。

  引导促进文明行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以法律的形式,将传染病防治强化也能具体落实;对于促进文明行为,阻断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传染,将有更好的支撑。虽然说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是基本的常识性文明行为。但是,要真正百分百执行下去,尽可能避免飞沫传染,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要增强公民道德自觉,避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危害公共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硬支撑,这样,大家在注意公共卫生、养成文明习惯上方能更有敬畏心。

  所以,“患流感戴口罩”入法让道德问题不含糊。此“草案”落地,有利社会文明走向新高度。除了“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之外,“不滥食野生动物,不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措施将不断走进法律条文,帮助大家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更加有利于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巩固我们来之不易的战疫成果。(福州文明办 雷沛弘)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