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因法师:善措其心
前些天,有几位居士来香光寺参访。我问他们对香光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有的回答:“大殿里的观音菩萨很庄严!”
有的说:“师父们亲切的笑容,让人有怡然的感觉,就像回到家一般的自在温馨。”
也有喜悦地说:“一句一句的阿弥陀佛,令人印象最深。”
更有一位说:“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想出家,究竟宗教的力量在那里?”
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在同一时空的接触中,竟有如此不同的感受、想法呢?这是由于每一个人对外界讯息的摄取各有不同的执著、偏好,也就是所谓根机的差别。
每个人都有其独具的思惟、推理方式,也正因思惟、推理、想像、判断的差殊,当每个人六根面对外界的尘境——色、声、香、味、触,不论是形色或显色,所攀缘摄取的角度也必不相同。譬如有人偏好绿色,无论到那里他就是喜欢绿色的系列,同时也会对其他的颜色提出评论,甚至将个人不舒服的感觉,强加在别人身上。对事对物对人也是一样,这是个人在心中先具足的排斥能力,而到底排斥些什么?往往自己也寻不出个道理来。究其原因,从过去生生世世到现在社会文化薰染所成的习惯,我们一直是随著自己的好恶攀缘,再摄取自己习惯接受的东西,每个人就在自我的选择,或别人有意无意的安排下塑造了自己。因此,如果想让自己像什么,成就些什么,就要善措其心——要造因造缘。
《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空性的,可以随缘也可以造缘,当我们一起心,一动念,便成了我们的“缘”。
有一次,六祖大师游历到广州法性寺,听到二位僧人正在争辩著,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两人僵持不下,六祖大师便对他们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平常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清醒的,是自由的,事实不然。要知一切的行为、语言、思想,并不是行为过去就烟消云散,只要你一动念便是一个“缘”,便摄纳于心,可以说一切的见闻觉知都是“缘”的构成。“缘”一旦纳入心中,即成为新薰的种子,它会成为潜伏的势力,一旦遇到境又会起来影响我们的身、口、意。
当然,它可能即刻现行,也可能不久,更可能在遥远的未来,重重叠叠,有新薰的、有尚未现行的。所以,如果想:我要做个解脱的自由人,就要对自己所选择的知觉——是非、善恶保持高度的觉醒,还要认识自己,训练自己,教育自己,谨慎的在这些缘上加以抉择,在缘生缘灭中,找到不生不灭的理则,这就是造因造缘。
佛陀告诉我们:众生心本来就具足佛菩萨的清净无漏功德,但是如果没有善措其心,时时去观照它,有所抉择地去贯彻它,就不能显出智慧的功德。
祖师大德说:“平常心是道”,并不是说平常这样吃饭、睡觉就是道,而是说坚持一个每天都要修的法门,念兹在兹,了了分明。亦即一切行为活动的过程都是修行,修行中间会有失败的挫折或成就的满足,但遭遇挫折时,不气馁、不动摇对佛道的追求;成就时也绝不因此志高气满,无论何时、何事都能以坦然的心来面对,就是这里所谓的“平常”,也即是养成与道相应的习惯性。
善措其心,因缘要从何造起呢?今年结夏安居期间,同修们自己所订的加行功课便是在造因造缘,如何使它成为“平常心”,便须当下对自己提出一份要求。如欢喜经论做解门功课的,就要整理重点写成心得报告;好乐行门修持的,在持诵、礼拜、禅坐,就须掌握方向,在预定的期限内如期完成目标;若要修改自己生活上某种不良习惯的,就把项目列出,时时检点、念念观照,这是属于自我养成的功夫,需要个人刻意去实践。
在佛经中有很多提醒我们善措其心的办法,以《华严经》净行品来说,内中有“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举凡穿衣吃饭、大小便溺、言谈静默,生活上每一个动作,都要发愿提醒不忘观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每个清净的善愿,深深印入八识田中,走到那里,这个愿力就恒存在那里,只要我们实践了,成就即在“作”的当中。
“造因造缘”,缘处处皆是,而心愿要坚持。在造缘的当下,即是对自我的期许,以真诚对待当下的心念,才有一分力量去贯彻。莲池大师听遍融禅师说一句“老实念佛”,就能有成就。为什么?“老实”是善能把握每一时刻、每一心念、每一因缘,“老实”道尽了以真诚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缘——善措其心,这就是自我生命的呈现。(作者系台湾香光尼僧团方丈、香光尼众佛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