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西藏谱写长治久安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亲自为新时代西藏工作谋篇布局,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7月,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雪域高原。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是要表达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在西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西藏各族儿女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加快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守护好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林芝,夏日的雅尼湿地满眼翠绿。雅鲁藏布江滚滚东去,同蜿蜒而来的尼洋河交汇,滋养了这片近9000公顷的湿地公园。
2021年7月21日,在尼洋河大桥,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湿地深处,西藏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正在建设。来自西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将汇聚于此,开展雅尼湿地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咱们吃的是生态饭,切实保护环境,就是把饭碗端牢嘞!”尼玛平措又开始了一天的宣讲。作为林芝市巴宜区立定村湿地保护宣讲员,他经常走村入户,向当地群众和游客讲述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位于湿地区域的米瑞乡色果拉村,植被有些稀疏。林草部门挑选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砂生槐进行补种,正在修复退化区域。
雅尼湿地是林芝加强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林芝2021年继续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收集及雨污分流改造等环保设施建设。今年,林芝重点开展雅鲁藏布江、尼洋河等重要江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及水土流失防治,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生态,是西藏的“国之大者”。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在西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我们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起来,把高原生态农牧业、绿色加工业、文化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建起来,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闯出来,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把西藏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自然保护样板地、生态富民先行地。”西藏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拉萨“绿色围城”和水系改造、“两江四河”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7.14%。近5年间,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一栋栋藏式楼房在湛蓝天空下、在连绵群山前星罗棋布。这个紧挨着川藏公路的小村庄,因春季盛开的山野桃花而闻名,被称为西藏“桃花第一村”。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村考察后,不断有游客来这里“打卡”。
“村桃花很美,总书记对我们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利,送给你们一个桃花源啊。”嘎拉村村民达瓦坚参清晰记得总书记来到他家做客的场景,“我们现在越来越爱护这个‘桃花源’了。”
过去,嘎拉村村民守着“桃花源”却不知道该如何致富,还把野桃树砍了当柴火烧。后来,当地一方面引导群众封山禁伐,一方面围绕桃花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桃花节”越办越红火。
“桃花源门票分红,一年能拿10多万元。”达瓦坚参和其他村民现在真切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村民的环保意识更强了,绿色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介绍,今年“桃花节”推出“红色展览馆+桃花源景区”旅游套票,收入超过110万元,还开发出桃花胸针、书签、口罩、雨伞等文创产品,村里开工建设的一批民宿也即将投入使用,“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桃花源’保护好、传下去,做大桃花经济,让群众的生态饭越吃越香。”
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在西藏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统筹发展和安全,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川藏铁路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大厅内两块展板颇为引人注目,它们共同拼出川藏铁路的全貌:一条是拉萨至林芝段,去年6月25日开通运营;一条是雅安至林芝段,已全线开工建设。
作为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逐渐畅通了西藏高山峡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截至今年5月31日共运输旅客103万余人次、运送货物3.69万吨。目前,拉萨、林芝等城市“三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藏东南地区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拉萨火车站站长王福深有感触,“交通条件的改善激发了区内旅游市场活力。”
2021年,西藏交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完成扩能改造,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运,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拉萨至日喀则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全区乡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100%和99.96%,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万公里。
在西藏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坐上专列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指出“要统筹谋划好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充分论证、科学规划,更好服务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如今,川藏铁路雅林段的建设者们弘扬“两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建设,推动东西两段全面形成持续生产能力、中间段重点工程达产稳产。
西藏清洁能源资源丰富。2021年,大古水电站投产发电,拉哇水电站成功截流,西藏建成和在建电力装机达到1371万千瓦,外送电量25亿千瓦时。今年,西藏继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设金沙江上游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基地,积极推进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高海拔风电建设,有序推进“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力争建成和在建装机1600万千瓦。
在林芝市城市规划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同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要突出地域特点,引导激发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理念”。
“牢记总书记嘱托,林芝在城市建设方面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今年前5个月,全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符合绿色建筑自治区级评价标准项目30个,绿建项目占比达52%。”林芝市住建局副局长何明磊介绍,“城市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引领,林芝正加快推进各地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即将实现全市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西藏各地都在发力。农牧业和矿产资源丰富的日喀则市提出,打造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行示范区。拉萨市全力支持绿色制造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
坚持“三高”企业和项目零审批、零引进,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高新数字产业等,西藏特色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2.5%、18%、127%。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西藏用好中央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用好对口支援的强大优势,正全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点围绕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清洁能源基地和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打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切实把政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奔向共同富裕。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位于拉萨市老城区的八廓街,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条西藏著名的旅游商业街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商户“比邻而市”。八廓街周围,有许多藏、汉、回等各族群众聚居的大院,他们长期互帮互助,共建美好家园。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八廓街风貌,走进特色商品店,询问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藏文化传承保护等情况。总书记感慨地说:“千年八廓街,是我们各民族建起来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这里其乐融融。”
八廓街上,一家名为“朵究仓”的藏装店里,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藏装,店主卓玛和妹妹次松正忙着招呼顾客。45岁的卓玛经营这家藏装店16年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一个月能收入3万多元。”
在西藏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布达拉宫广场,同各族群众面对面,祝福他们“扎西德勒”。
“总书记说,只要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协力,加强民族团结,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回想起在布达拉宫广场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央白激动不已,“总书记的话讲到了我们心坎上。”
今年40岁的央白,从小就生活在八廓街附近的河坝林社区,这里有汉、藏、回、维吾尔等11个民族。“我小时候,到隔壁回族叔叔家吃饼子,到楼下汉族阿姨家吃年夜饭,藏历新年时他们也会到我家来做客,院子里小孩们一起玩耍,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央白说,民族团结大院里,多民族共居共乐的故事多。
央白现任河坝林社区居委会的统战民宗委员。社区成立了一支由藏、汉、回3个民族的居民组成的小型文艺演出队,每逢各民族传统节日,都会举办文艺汇演等活动。“我们社区获得民族团结类奖项16个,其中国家级奖项5个。”央白自豪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时指出,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记总书记嘱托,西藏紧紧围绕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着眼点和着力点,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
2021年11月召开的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
“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西藏自治区民委负责人介绍,西藏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和规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迄今,西藏获国务院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40个、模范个人189人,63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雪域高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馨画面处处可见。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从打造一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艺精品力作,到推广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西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让中华文化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扎根各族群众心中。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国旗挂遍走过的每一条路。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卓嘎、央宗姐妹牢记总书记嘱托,同子女们一道继续坚守在玉麦乡,践行“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承诺。
2018年以来,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边境地区群众生活大幅改善。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介绍,这些年,玉麦的道路不断升级,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曾经的“三人乡”已发展成一个67户240人的边境小镇,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9万元。
如今,西藏正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大力实施守土固边工程,构建边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边有动力、发展有支撑的新格局。
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如今的西藏,彻底摆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各族人民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团结一心,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携手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