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帝王心思”:为保一姓江山故广设藩王

23.07.2014  13:40

  明代河南藩王众多,图为潞王陵。

  藩王,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王侯,或据守一方,或称霸一隅。

  藩,有三个意思:其一曰藩篱;其二曰保卫;其三曰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

  从周代起,天子就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交纳贡赋等各种义务。

  秦帝国建立后,实行统一的郡县制。虽然汉承秦制,但汉高祖刘邦没有沿用郡县制,而是使用了“郡国制”:帝国范围内既有中央管辖的郡县,又有藩国。但这些藩王们显然没有起到藩篱屏障的作用,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带头造反,动荡波及大半个国土,史称“七国之乱”。

  后来景帝、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一系列政策,中央政府剥夺了藩王们在封国内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藩王们才退出了“”的角色,变成了只食俸禄的富家翁。

  秦汉之后,藩王制度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不时地会在帝国版图中冒出来。明太祖朱元璋扫荡天下后,居然也采取了“郡国制”:一口气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

  明亡清兴,爱新觉罗家族汲取了大明教训,虽然在立国之初也出现过吴三桂等藩王。但这些藩王显然是特例:其一,吴三桂等人都是由于历史原因就藩边疆,他们作为从龙勋臣,能当上藩王靠的是军功而不是血统;其二,这几位藩王都是汉人,尽管也有和皇室联姻的事情,但严格来说,和爱新觉罗一族没有血缘关系,算不得皇室藩王;其三,平定三藩之后,从康熙到溥仪,再也没有分封过一位藩王,爱新觉罗的皇子皇孙们,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都得老老实实在北京待着。除了替皇上办差可以出趟京城,平时是不允许这些王爷们随便乱跑的,更别提到外地去当皇帝的藩篱了。

  尽管也有一些王爷统帅过军队或者治理过地方,比如康亲王杰书等,但他们的权力来自于朝廷所赋予的官职而不是世袭的王位。除了吴三桂等人,有清一代,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藩王的,更没有皇室藩王。

  因此,明代的藩王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皇室藩王。

   四种藩王各有特色

  布衣天子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就考虑分封藩王的问题。明太祖之后的皇帝们,也不断封王,把皇子皇孙弄到全国各地当王爷。从北方的辽东到南方的桂林,明代王爷就藩的地点非常广泛。

  河南是明代藩王的集中地,明代藩王共有三十四系,其中有12系藩王封在河南,约占35%。可列为“大藩”(指赐予的土地、护卫比较多、势力比较庞大的藩王)者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沁阳郑王、汝南崇王、禹州徽王等。据《明经世文编》的记载,到了明隆庆时期,“计有亲王五,郡王八十,将军、中尉、郡县主君、仪宾,并无名禄者共六千八百九十余人”。宗藩生计成为明王朝中央政府和河南地方政府很头疼的一大经济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河南藩王也最具代表性,从开国之初到万历年间,都有藩王就藩河南。时间之长,非常罕见。一部河南藩王史,大致可以勾勒出整个明代皇室藩王的此兴彼落。如果我们把朱明王朝比喻为一个大家族,那河南藩王的历史就是这个豪门从兴到衰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