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德化十二五:生态公路破解成蝶 通往富美乡村
今日泉州网12月11日讯(廖启煌 刘紫燕)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戴云山筑来”,如今,穿行德化203省道上,青山连绵,碧水潺潺,戴云山筑散落其间。行驶在这样的公路上,身心畅快,路边的人文景观也带来接连不断惊喜,自驾游人络绎不绝。
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然而,沉浸在沿路美景中的游人,不会想到,这条路从前乏人问津的样子。从“丑小鸭”到如今的“白天鹅”,德化生态公路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破茧:从修路到“修”生态
德化203省道生态公路之美,不仅源自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气息,更源于独具匠心的文化元素运用。
过去,德化203省道原有路线不少路段呈连续“S”形走向,弯急、坡陡、视线差,交通安全等级低,连本地村民都不大愿意跑这条线路。由于路不好走,沿途景区尽管山水如画,幽雅宁静,却一直有人气不旺的尴尬。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沿线3个乡镇的农副产品只能“贱卖”,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为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及城乡协调发展,2009年起,德化就对该段路进行改造修整。
而局限于公路的改扩建和简单的绿化建设,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多方考察与研究,“深入挖掘公路文化,融入陶瓷文化元素,因地制宜打造以人为本的亲近自然的生态之路”方案,最终落定,德化公路部门于2012年开始这项生态打造工程,35.6公里的203省道德化段,由此开启“生态”转型的破茧之路。
成蝶:文化“串”一路美景
行驶203省道德化城关段上,古瓷器点缀而成的陶瓷文化公路长廊映入眼帘,处处可见公路人的良苦匠心:
“扬帆起航”的船形主城雕,借助“南海一号”船模形象隐喻德化瓷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边坡上的“边坡考古”分布25个大型仿瓷器,仿制考古挖掘出来的瓷器散落墙体上,并在上面播撒花草种子,打造瓷器刚出土时若隐若现感觉,以文物出土形象展示德化悠久的陶瓷文化……
为提升绿化档次,公路部门还在同一地段设置了“百花瓷海”雕塑,配植不同季节花、树等色叶植物,与中分带的陶瓷文化小品相映成趣。这样的陶瓷雕塑,还有水口石柱村的“印象水口”与南埕的“桃花瓷阵”,都随形就势,很好展示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
路无限延伸,两旁一排排香樟、天竺桂,树下点缀杜鹃花、夹竹桃、草皮等植物,它们散布在203省道整个沿途中,宛如绿色长廊;而沿线经过立面改造后的民居呈现“戴云山筑”风格,韵味古朴,同沿路的陶瓷文化雕塑相映成趣。
此外,公路部门还于2014年8月投入近2000万元对水口镇区沿岱仙湖畔至永泰交界处共计3.75公里的长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实施 “白改黑”改造工程,既有效降噪、防滑,保障行车安全,又显衬了岱仙湖的清幽静隘。行走其上,如在画中。
展翼:生态打通富美乡村
“以前沿路没什么看头,这几年,公路也成风景线,未到景区咱先赏了美景。累了,还可以到停车区里休息,很舒心!”常年行走在德化省道上的司机苏连金如是说。
德化公路分局局长蔡国珊回忆:“从前,为破解交通难题,只顾把路修通,公路绿化至多‘耙一行路,种两排树’,路边景观单调,当然‘没看头’。如今,重工程轻生态早已是‘过去式’。”
十二五期间,德化公路部门着力提升公路绿化,固化绿化整治边坡。同时,以人为本,在双交林大桥桥头、水口镇石柱村及湖坂村三处各增设一个集停车、休憩、观赏功能于一体的停车休息区,既是过往驾乘人员休憩场所,也成了当地文化小公园。
在文化的意境中,青山与绿水,鲜花与绿草,加上那一片灰瓦白墙,和谐而融洽地衬托了公路的“美”。这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使得203省道沿途的“戴云山筑”风景线获评泉州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线。路美了,游客多了,而老百姓也尝到了甜头。经营农家乐、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村民把公路经济搞得有声有色,打开了致富之门。
35.6公里,一路相伴青山与绿水、戴云山筑,意犹未尽,品味无穷。漫步此中,仿佛闻到千年瓷香,令人迷醉。蔡国珊说,“不仅省道203线,如今,集畅通、安全、舒适、美丽于一体的生态公路,正在世界瓷都的公路版图上越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