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明溪御帘村:皇帝赐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21.04.2015  12:21
三明明溪御帘村:皇帝赐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 文明
三明明溪御帘村:皇帝赐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 文明
三明明溪御帘村:皇帝赐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 文明
三明明溪御帘村:皇帝赐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 文明
三明明溪御帘村:皇帝赐名的历史文化名村 - 文明
来源: sm.fjsen.com

  

御帘村全景

  三明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一个由皇帝赐名的村庄,曾是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所在地,彭德怀、杨尚昆等红军领导住在御帘村张氏大祖屋内。几经风雨,御帘村逐步衰弱,成了一个破旧的小山村,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修缮历史建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御帘村的风景

   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御帘村建村已有700多年,1273年始建,南宋进士张日中时任福建兴化通判,其携长子张幼厚从将乐外出寻找新的居住地,来到了这里,发现此地山峦重叠,树林茂密,溪水潺潺,鱼儿群群,就选定在此地住下,当时取名“渔林”,取“鱼多林茂”之意,古连闽中官道。

  对于“御帘村”村名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则故事。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步步进逼,在福州即位的幼帝赵昰和他的母亲杨淑妃在文天祥护送下,逃往广东惠州时途经渔林,突然吹起了一阵风,赵昰所乘御轿的轿帘被卷走,被吹到了田间,由当地村民拾回送还。

  幼帝赵昰一行人当天留在了渔林过夜,当地村民纷纷给他们送食物和生活用品,杨淑妃深感落难之时村民淳朴忠君爱国,让宋端宗赵昰赐“御帘”二字为村名。文天祥还赋诗一首:“山村何取御簾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恩荣”。这则故事也载入《张氏族谱》,自此,御帘村沿用端宗钦赐之名。

  御帘村还是远近闻名的无蚊村。相传当年赵昰夜宿御帘村时,晚间青蛙叫声扰人,还有蚊子飞,他让随从将田里青蛙抓来,亲手用朱笔在青蛙头上点了一点,同时口中念道:“村中不许你吵闹,请到一里以外去叫。

  然后,皇帝令官员将青蛙放回田中,青蛙马上就不在村中叫了。此后,御帘村的青蛙头上就有了一个红点,并且村里夜间再也无蚊子了。

  

供销社的旧址内展示了不少当时的物品

   全村建有12座书院 留下几百首诗

  御帘村现有常住户190多户,全村人均为张姓,均为北宋大儒张载的后裔,当地历来重视耕读传家,鼎盛时期全村共有12座书院。乾隆年间,御帘成为夏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1000余户人家。

  温荣春是一名民俗专家,他对御帘村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御帘村历史上留下了不少的文字,一共有36卷的族谱,还留下有几百首的诗,有传记,有游记。“这在其他地方是相当罕见的,说明这个村文化底蕴深厚。

  温荣春告诉记者,村民世代传承张载的理学思想,讲道理,尊老爱幼,讲究辈份,尊重知识,当地大学生多,建国以为有60多名大学生,还出了一名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参军的也特别多。民风淳朴,不聚众赌博,不打架斗殴,近几十年来极少有犯罪记录。

  东南网记者在御帘村看到,村里有不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和古书院。南屏书院保存较为完整,书院内还留着多幅科举捷报,捷报写在一块木板上,上面写有中科举人的姓名。

  御帘村还留有不少的民俗文化活动,“十二换“就是其中一个,相传这是明朝皇帝每年正月带领文武百官到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时演奏的一项打击乐,由十二套不同的演奏技艺组成。“十二换”已被列为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德怀在御帘村的故居

   御帘村的红色足迹

  御帘村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称,还是一个“中央红军村”,村里有不少的红色文化记忆。1933年7月1日,工农红军红三军团和第十九师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8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东方军到达归化(明溪)。

  东方军司令部就设在御帘村张氏大祖祠,彭德怀、杨尚昆等红军领导住在里面。1934年1月8日,彭德怀发布《三军团向沙县前进的命令》,25日晨,红三军团对沙县守敌发起总攻,并取得大捷。

  在攻打沙县期间,御帘乡(原名)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张文峰、贫农团主席张桂全组织群众协助红军战斗,帮红军砍柴、笼米、挑水、煮饭、送送菜、挖战壕等;还将后山的毛竹砍下来,破篾片编成担架,成立了300多人的担架队,跟随红军赴战场,抢运伤员、转运战利品,将从沙县守敌处缴获的大量军用物资、粮食等运送到归化县城关。

  御帘村里,记者看到,村里还留有红军标语、红军战壕的遗迹。雍睦堂是当年曾作为红军医院; 三道红军战壕,分别在上甲、岭干山、凌霄阁等地,经历76年风尘,至今依然痕迹清晰。

  

御帘村内的鲤鱼溪清澈见底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五彩田园

  虽然御帘村有不少的故事和历史,但很长一段时间却名不见经传。2008年,当地乡贤张松清和张宝玉夫妇,受邀来到了御帘村做客,他们看到河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房屋破坏缺修,感到很可惜,就捐出了1万多元,发动当地村民义务清理河道,还出资购买了鲤鱼放进在河中。

  如今走进御帘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这条河叫鲤鱼溪,溪水潺潺,溪里有不少鲤鱼,河路上有多座石桥,分别为宋明清等不同风格。村民张锡其今年已经71岁,他告诉记者,过去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里,污水直接排在河里,现在污水管理,垃圾定时清理,河水也变清辙了,整个生活环境好了很多。

  随后,当地政府争取了资金,动员村民整修村道、拆移猪栏谷仓、植树种草,建造水车,美化环境;扶持村民做大种养业,进行旅游宣传,提高村民旅游兴村的意识与热情。

  此外,还对村部大礼堂进行改造,建成430m2御帘村民俗展馆,包含农耕文明、生活习俗、票证文化三大类展品;组建御帘村“宫廷十二换”学习班,组织村里8位村民进行学习。

  现在,御帘村的乡村旅游已经初步成形,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游玩,取景,张松清编了不少的顺口溜,“个人花一点油费,来这里洗洗肺,历史文化回味回味。

  夏阳乡党委书记李毅告诉记者,政府还花了40多万元对御帘村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五彩田园”,将在路旁种上山樱花,夹道欢迎游客,在村口约300亩的成片田地,种上玉米、油菜花等农作物,既可观赏,又有经济价值;还要在田间建起200多米长的瓜果走廊。同时,利用荒山荒地建设千亩“南方一号”红豆杉药用材基地、200亩油茶基地、300亩珍稀苗木基地。此外,停车场、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记者 卢金福)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