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治愈“三顽疾”建设干净新农村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强化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
随着农村的发展,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垃圾没有集中处理,随处乱扔,造成污染,厕所也不卫生,臭气熏天,与居住的新房子很不协调。这些都是在发展中凸显出来的矛盾,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2018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三年为期,整治农村“脏乱差”,让村庄变得干净整洁有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小康的脸面。农村垃圾、污水治理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据统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9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的行政村。近几年,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厕所卫生治理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三顽疾”得到很大缓解。应该说,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但是,对照全面小康的标准要求,仍然需要努力扩面提质,加把劲补短板。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应认真总结经验,放大好的做法,提升整治效率,巩固整治效果,推动从“盆景”到遍地开花。下一步,应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突出重点,抓住各地在硬件、管网、资金等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逐一破解,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应该看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仍然缺乏内生力。这主要因为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缺少专项资金支持,村级仅仅依靠转移支付,环境治理资金缺口较大。县级财政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缺少对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能力,与现实需求远不适应。而采取PPP、BOT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目前看来难度好较大。
破解此一难题,关键是用足用活政策杠杆。环境整治和维护都涉及资金投入,这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支持方式,如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方式,四两拨千斤,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财政投入虽然是主渠道,但也要统筹整合,放大资金使用效益。除设立必要的农村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之外,在危房改造、农民就业、村庄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应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考虑,打捆推进,这样有助于解决“缺钱办事”的问题。
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同时又是参与者。在环境治理中,一部分农民存在“局外人”思想,认为治理环境是政府的事。要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如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志愿服务、公益轮岗等形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注重实效,让群众感受到环境整治能够带来新变化,有切实的获得感,用甜头激活农民投入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泉州市文明办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