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扶人”的坚守与提示

28.01.2019  18:23

  近日,一名安徽籍男子在武汉街头行走时,突发脑出血跌坐在地,5名大学生拍照取证后救人。此举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为学生的行为点赞,“我觉得这样挺好的,既保护了自己,又做了好事。”但也有网友认为,“做点好事都需要留证据。”(1月23日新京报)

  路遇倒地男子“很痛苦”,欲扶人又担心被“碰瓷”,于是招呼同伴录像作证,貌似显得“过于谨慎”,甚而让人觉得“多此一举”,置于现实语境下审视,倒也不必过于苛责,相反,更应读懂背后的美德坚守与道德提示。

  面对倒地男子,5位大学生没有无动于衷,做冷漠的“路人甲”,而是首先想到出手相助,显现出乐于助人的善意本能;也没有因为偶有发生的“碰瓷”事件,放弃扶人的打算,而借助智能手机的便利拍照留证,以免引发争议甚至招惹麻烦,足见对助人美德的坚守,也并不会影响善举的道德成色。

  曾几何时,“碰瓷”个案的发生,诸如“扶不扶”“不敢扶”等时常成为热点话题,诸如面对求助者“绕道走”、求助者声明“不讹人”、扶人遭讹寻找证人难等现象也时有报道,更曾有过先拍照再扶人的先例。见义勇为的道德本能与自我保护的本能兼而顾之,理性背后的美德坚守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同样值得称道。

  “录像扶人”的看点更在于道德提示。一方面,这样的道德焦虑是如何滋生的?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做好事如此瞻前顾后?谁都难免有遇到困难求助他人的情形,善待行善者,让“碰瓷”现象销声匿迹,才能免于这样的尴尬;另一方面,“碰瓷”只是极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态,假如因极端个案的出现,大家都放弃对美德的信仰,社会道德才真有滑坡之虞。

  正因为如此,针对大学生“录像扶人”,大家不妨多给予理解、包容,既不应习惯性地质疑,更不该想当然地揣摩有什么别的动机,否则无异于另类“碰瓷”,既可能让“好人”受到误解、误伤,也难免陷于“好心得不到好报”的怪圈,让见义勇为者缩手缩脚、无所适从,甚至于为避免惹争议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加入“打酱油”行列,这显然有悖围观者的初衷,也不是当今文明社会该有的道德评价语境。

  坚守美德初心,坚定美德信仰,是每个公民应有的道德素养。追求美德而不苛求完美,给每一种善行喝彩,为每一种义举点赞,才更可望营造优良的社会美德风尚。(龙岩文明网 老帆)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