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红马甲”,走进留守儿童的心

06.08.2015  11:10

小志愿者姚吴雨在帮郑琳填写心愿卡。

志愿者们与留守儿童合照“全家福”。

  暑期到来,乡村里的留守儿童成为许多人心头的牵挂。近日,莆田团市委和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关怀活动,由80多名志愿者分成20个小组,深入20户留守儿童家中,一对一地送上关爱。本报记者也报名成为一名“红马甲”志愿者,全程亲历了这次“爱心之旅”。

   亲情陪伴, 让她从羞涩到开怀地笑

  7月11日8点30分,80多名青年志愿者集合后,每四五人一组,向荔城区西天尾镇后卓村、后埔村等村庄出发。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早早到菜市场买了肉、蛋、蔬菜和水果,准备给留守儿童做一顿好吃的午餐。

  暑期正盛,天气炎热,“红马甲”在村中跃动着。到后卓村后,又拐过几道崎岖的弯路,记者跟随第一小组来到6岁的郑琳家中。推开一扇小门,房间很暗,郑琳站在床边好奇地注视着我们。当志愿者把新书包、新水杯等慰问品送到她面前时,她惊讶得张大了嘴。一下子面对这么多陌生人,她一直羞涩地低着头不说话。

  年近七旬的奶奶讲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郑琳的母亲智力残疾,独自在福州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前两年父亲失踪,爷爷患病去世,现在家中只剩下奶奶一人照顾小郑琳和她16岁的姐姐。虽然自小遭遇家庭不幸,但郑琳的心理是阳光的,墙上贴着的“2014—2015年度文明宝宝”奖状证明了这一点。

  最先打破尴尬的是11岁的小志愿者姚吴雨。他把郑琳牵到院子里,趴在凳子前,帮她填写微心愿卡片。此时,有的志愿者直接到厨房里忙开了,洗菜、剁肉、蒸饭,提前为郑琳准备午餐;有的志愿者拿出了玩具,陪她玩起游戏,浓浓亲情的陪伴开始在农家小院里弥漫……

  为了解其他小组的情况,记者离开了郑琳家一个多小时。等回来时,眼前的情景让人感动:她换上了志愿者买来的粉色新裙子,紧握着橡皮泥小人冲到记者面前,笑盈盈地举起来给记者看。此时,她显然已经和志愿者们打成一片,狭窄的老房子里到处是她欢快的身影。

  “暑假里她很少出门,你们来了她特别高兴!”奶奶向眼前的“红马甲”们连声道谢。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