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令学生教师节送礼”源于错位认知

09.09.2020  12:31

  近日,福建省福州超德中学高一学生小王在网络上曝光了班主任组织学生送教师节礼物的事情:老师首先在班级群里发布送礼投票,但设置的“同意”及“不同意”两选项,最终都要求送礼。学生提出质疑后,班主任以不懂得感恩为由,要求学生转班。(9月8日《福建日报》)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和人口流动化,老师们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不仅渴望“钱袋子”更鼓一些,也渴望职称、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更上一层楼”,真正实现“劳动更有价值,劳动更有尊严”。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补血”,教师们的生存生态得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显著提高。

  营造教师光荣的环境、塑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既需要制度护佑,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角色扮演。在许多老师都爱岗敬业、自尊自重的背景下,少数教师的角色失范,显然有损教师的形象与声誉。 “强令学生教师节送礼”并非学生对老师真诚、真实的情感表达,而是源于一种生硬、冰冷的“成人意志”——居高临下的班主任习惯了“替学生做主”,显然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与尊严。

  从表面上看,“强令学生教师节送礼”并非为个体谋私利,而是为“全科12位老师”谋福利;用班费统一购买礼物,学生就不用再单独购买礼物了;看似体谅和贴心,实际上是权力的双重失范——通过命令的方式强制学生教师节送礼,不仅没有尊重学生的诉求,也背离了相应的制度和规则;班费使用需要程序,不能任由班主任“说了算”。这位教师的“言传身教”,显然起到了不良示范。

  学生乃至家长对教师的感恩和敬意,不是靠老师“”出来的,而是靠他们的角色扮演来“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那些真正热爱教书育人、甘当“播种者”和“燃灯者”的老师,学生们和家长们即使不送礼,也同样会在心中给他们留下足够的位置甚至念念不忘。

  学生们对老师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应该简单、纯粹,既不能“以礼物论感恩”,也不能用收到礼物的数量和价钱来衡量、评价一位老师。(泉州市文明办 杨朝清)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