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颖怒退EMA 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偶然

29.10.2015  12:01

前天晚上,2015 MTV EMA颁奖典礼(MTV欧洲音乐奖)在米兰举行。这个一般只在音乐圈“欧美粉”中怒刷存在感的奖项却出乎意料地成为了微博热门话题的关注对象。主要是因为“出大事了”。



本来十分骄傲地代表中国歌手获得EMA“亚洲区全球最佳艺人奖”的张靓颖同学,突然通过其经纪公司少城时代的微博宣布退!出!了!


少城时代微博截图


不久前才求婚成功的张靓颖未婚夫、也是少城时代的CEO冯柯在第一时间转发了该声明,并表示:“上台领奖是最基本的对万千投票歌迷的尊重、对华语音乐的尊重也是对艺人的尊重,后台领奖实在是太不公平!


冯柯微博截图


小张同学就含蓄一些,什么都没说,放上自己一组美照(应该是准备华丽丽上台领奖的打扮),并简单写上两个字——“感谢!”,似乎是在感谢歌迷及大部分舆论对她退出颁奖这一举动的赞赏之情。


张靓颖微博截图


就在一条微博的距离之外,张靓颖还在兴致勃勃地说报告自己前往米兰的行程,捎带手还发动了高调秀恩爱的技能虐了一下单身狗。


张靓颖微博宣布自己与冯柯前往米兰


由于这次张靓颖退出的是国外的颁奖礼,事件一出,各位网友群情激奋,“有骨气”的调调和“好炒作”的质疑颇有些争锋相对的味道。随便截图几个大家感受一下。



核心观点:靓颖姐姐做得好!



核心观点:不愿在后台领奖有错吗?



核心观点:可不可以不要一口一个中国



核心观点:认真你就输了


然后看看媒体选用的标题,有讲事实的、有探究的、还有盛赞的。



现在让我们心平气和的来解决两个问题:


1.“全球最佳艺人”到底是个什么含金量的奖项?


2.张靓颖这次的“后台领奖”真有如此“《耻辱》”吗?


首先说说这个奖。该奖项是EMA从2011年才开始设立的奖项,基本逻辑很简单——分轮PK、粉丝投票,谁人气高谁就拿奖。这样的设定似乎天然是为了人口众多、粉丝力量强大的亚洲国家设计的。EMA为什么要设置“全球艺人奖”?很明显就是提升颁奖礼受关注度的一种手段。毕竟,和“格莱美”、“全美音乐奖”和“公告牌”相比,VMA和EMA这样打着音乐奖旗号的颁奖礼,归根到底就是一场明星秀。影响力而非音乐性,才是EMA考虑的首要原因。而通过“全球艺人奖”,以国际化的名义,将影响力扩散到其它大洲,尤其是像韩国、中国这样庞大的音乐市场,无疑就是EMA设置“全球艺人奖”的初衷。


第一年,BIGBANG拿下这项大奖。



接下来的2012、2013、2014年,中国歌手实现“三连冠”,得奖的分别是韩庚、李宇春和周笔畅。


2012年韩庚得奖


2013年李宇春得奖


2014年周笔畅得奖


他们可都是正经上台领奖的,那这次张同学无法上台,好像真的是简单粗暴地被欺负了呢!


但今年的情况和以往思念都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主办方意识到没有其他任何地方的粉丝战斗力可以打败“亚洲地区”,所以2015年干脆把PK赛截止在“”的纬度上,即全世界分为六大区域,分别颁发“全球最佳艺人奖“。也就是说,这次已经没有了“终极冠军


具体得奖名单如下:


张靓颖是在PK掉日本的女子偶像组合Dempagumi.inc、来自越南(代表东南亚)的歌手Son Tung M-TP、来自韩国的BTS防弹少年团,以及台湾地区的周杰伦之后获得“亚洲区冠军”,从而以这样的身份成为“2015EMA全球最佳艺人”的六分之一而出现的。这,与周笔畅们的所得的奖相比,可谓是“同名不同命”——从一个单人奖项变成多人分享奖项。


MTV中文网新闻:张靓颖赢得第一轮PK,即将在亚洲大区PK


这种多人分享的奖项,是不太可能让获奖者一一上台的,因此“集体领奖”成为最佳选择,但是,此次六人并未全部到齐,冯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提到的“因为六个艺人没到齐,所以在后台领奖”就是很合理的解释方式了。


话说到这里,就要来看看“后台领奖”的含义了。在此次EMA颁奖礼中,“全球最佳艺人”奖项是以播放VCR的形式呈现的,并穿插在表演及颁奖间隙。按照通常的颁奖礼习惯,未到现场的得奖艺人一般以VCR的形式领奖。


例如此次未到场的最佳Hip-Hop艺人Nicki Minaj



纵观整个颁奖礼电视画面,这六个人的得奖视频都是先放一段得奖人垫片(MV片段),然后是分别这样呈现的:



欧洲区得奖小哥,明显是在后台领奖的。



澳洲及新西兰区得奖的5 Seconds of Summer,在视频中说到不能到现场表示遗憾。



拉美地区得奖的Anitta,没有说是不是在现场,但是看视频的样子应该是未到。



非洲及印度地区的小哥,无法判断是在后台还是事先录好的视频。



比伯是在得奖垫片播出之后立刻切回现场,由女主持人颁奖给他。他站的地方不是主舞台,而是侧台,这个颁奖刚好在他表演完毕之后。



张靓颖播放的是她演唱《Fighting Shadows》时的MV,垫片之后并未有张靓颖本人的讲话视频。


由此可见,该奖项的颁发与其他奖项一样,不能到场的歌手提供事先录好的VCR,到场的歌手在现场录一段播放。不同的是,比伯接受的是有主持人颁奖的待遇。


从客观角度看,比伯也没有在正式的舞台上接受颁奖,侧台能算“半个后台”,冯柯采访中提到的侮辱性说法“比伯都接受了”,应该指的就是比伯也接受不用在主舞台颁奖这件事。


总结起来说,这次的“全球最佳艺人”奖项和李宇春、周笔畅们所得的都不一样,是第一次出现六个地区分享奖项,然后张靓颖团队所说的“后台颁奖”是确实存在的,比伯得到的特殊待遇就是“在能看到歌迷的侧台、由主持人、有欢呼、镜头更多更长”。


EMA今年之所以临时通知“全球艺人奖”在后台颁奖,你可以说是组委会组织方面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也反映出EMA骨子里对于这个奖项的轻视。一方面想要通过这个奖项来提升关注度和收视率,另一方面则是EMA自己都对这个奖项没有存在感。要不然很难解释一个挂着全球名义的奖项,居然要在后台颁奖。这种骨子里的轻视,恰恰说明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也包括非洲等其他不属于国际主流的一些地区)对于欧美主流乐坛来讲,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状态的现实。


当然,这次是EMA碰上了张靓颖这样的刺头,这次退出事件,势必会对来年的EMA组委会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起码在流程上不会像今年这样混乱和随意。事实上,这也是一场彼此心知肚明的游戏。中国流行音乐希望在EMA这样的舞台得到奖项,尤其是在自身的音乐实力和影响力,还没能达到入围美国三大音乐奖层次的时候,这种国际化的认可就显得更为重要。EMA则希望通过中国歌手的获奖,从而发展它在其新兴市场的影响力。


这次张靓颖的退出,对于EMA来讲则算是一次危机公关的失败,是市场战略的失责,所以未来也一定会通过市场的手法进行扭转。至于中国流行音乐什么时候才能不在后台领奖,其实关键还看你自己的音乐硬实力。比如国际影展就肯定不会让张艺谋、成龙和李安在后台领奖,而谭盾和郎朗这样的音乐人,也一直都是国际主要音乐奖项的座上嘉宾,原因就是实力两字。


其实像张靓颖这样的事件,在中国流行音乐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是很难避免的。文化的差异,对于奖项理解的不同,甚至还包括中国和国际流行音乐在实力上的差距等等,也都导致了国内很多歌手在国际音乐颁奖礼上,常常会碰到一些特殊的“待遇”。


奖项在手,查无此奖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张杰和“筷子兄弟”远赴“全美音乐奖”,就曾经带来不少的争议。在那次颁奖礼上,张杰、“筷子兄弟”分别获得“年度国际最佳流行艺人奖”和“年度国际最佳流行音乐奖”。非常吊诡的是,这两个奖项并非“全美音乐奖”常设的奖项,而在张杰和“筷子兄弟”获奖后,甚至有人发现“全美音乐奖”的官方网站上,竟然“查无此奖”。


筷子兄弟”的表演仅在广告时段进行


而张杰和“筷子兄弟”的领奖及演出,也是在“全美音乐奖”直播的广告时段进行的,也就是说只有现场的人才同步了这一过程,但全球所有通过电视看直播的歌迷,却没有一个知道在广告的时间段,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内容。


张杰领奖的一幕也没有电视转播


种种迹象表明,这两个奖项就是“全美音乐奖”的违章搭建。既设奖项又不公开颁奖,本来也说明像“全美音乐奖”这样的老牌音乐奖,在如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一种艰难又尴尬的生存现实。一方面希望借助“中国风”,从而在影响力及商业上,能够得到直接及间接的回报。但另一方面,却还是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意堂而皇之的为中国艺人单独设奖,以至于被美国歌迷视为“卖奖”,这种矛盾也让领奖的中国艺人变得很窘。这也就是后来的出现的结果,即使张杰和“筷子兄弟”在“全美音乐奖”拿到了奖,还是被人疯狂吐槽,吐槽奖项的莫名其妙,吐槽奖项没有任何含金量。


入围但没提名,所以只能旁听


其实这些年真正在海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音乐人,往往是和“世界音乐”有关的跨界音乐人,比如早年的朱哲琴,以及近年来的萨顶顶。


仅接受邀请去观摩格莱美颁奖礼的萨顶顶坐得离主舞台还真有点远


2009年,萨顶顶就因为《万物生》而参加了“格莱美”的颁奖礼。但当时国内的媒体,却似乎有点小题大作,甚至还有人将萨顶顶赴美,误传为领奖。但其实,《万物生》专辑虽然入围了“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但却并没有从85张入围专辑中脱颖而出,所以因为没有提名并自动失去了得奖的资格。而萨顶顶后来出现在了“格莱美”现场,也仅仅只是受到了组委会的邀请。虽然是首位被“格莱美”官方邀请的华语歌手,但萨顶顶的身份仅仅只是观摩嘉宾,看台位置离主舞台,还有点儿远。


举起奖却被认为获奖


2011年,“奇正藏药”创建者之一的央金拉姆,在第53届“格莱美”上举起了奖杯,这个瞬间自然不会被中国记者错过。当然,影像是对的,文字却未必全都正确,因为后来有很多记者为这张图配的一句话,就是首位获得“格莱美”奖的中国歌手。


央金拉姆只是“代领”格莱美奖


其实,央金拉姆举行的“最佳新世纪音乐专辑”奖杯,其真正的获得者是Paul Winter Consort。由于乐队有事没能去到现场,而央金拉姆又是获奖专辑《Miho:Journey To the Mountain》的参与者(演唱了其中的一首作品《Words of Wish Fulfillment(满愿文)》,所以最终成了奖项的代领者。但事实上,央金拉姆却并非这张专辑的得奖人。不知道后来被人以“格莱美”首位华人得奖歌手的方式介绍,会不会让央金拉姆感到无比的尴尬。


上台并不代表领奖


中国人是有多需要一座“格莱美”奖杯啊!还是在同一年的“格莱美”,贾茹涵这个名字,同样被打上了首位登上“格莱美”颁奖舞台的中国人这样的标签,甚至还有人直接报道贾茹涵获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和“最佳配器伴奏”两项大奖。事实上,只要稍微懂点音乐歌迷的就知道,贾茹涵作为一名跨界人声歌手,怎么可能拿到“最佳配器伴奏”和“最佳古典跨界专辑”这样的奖项呢?其实,贾茹涵只是因为参与了华裔音乐家田志仁的《呼唤黎明》专辑,并在其中演唱了《道哉反也》这样的作品而已。甚至于她去“格莱美”现场,还因为并没有受到官方的邀请,其交通食宿还都必须自己买单。


结语:


其实无论是央金拉姆还是贾茹涵,无论是歌手本人对于像“格莱美”这样的音乐奖的态度,还是国内媒体和歌迷对于国际音乐奖的期待,恰恰说明了我们对于国际化的在乎。但残酷的现实却是,中国流行音乐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地位可言,除了潜在市场,完全没有太多音乐上的价值。也就是说没有中国流行音乐的存在,丝毫不影响国际流行乐的发展,而反过来就不行。


越是在落后的时候,就越是希望通过奖项来获得国际的认同感,这种感觉就像中国体育早年特别在乎和重视奥运金牌,而现在除了利益相关者,包括体育迷在内的很多人,都已经将奥运金牌看得很淡,甚至可以很理性看待奖牌一样。而音乐观念和文化理念的不同,也让中国人特别看中奖牌本身,却非音乐上的认知。这也是媒体频频犯中国歌手获“格莱美”乌龙错误的原因。我们似乎更在乎结果,却不在乎音乐本身,包括屡屡在国际拿奖的郎朗、谭盾和马友友这些华裔,事实上又有多少人听过或关注过他们的音乐呢。


音乐的事情还是要用音乐说话。现在的中国流行音乐,其实需要的就是像《江南Style》这样的作品。有了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奖请你,而不是你去领奖却被安排到了后台。

作者:杨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