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张瑜心:入闽七年 与乡村一起“慢慢走”

19.08.2022  19:02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19日电(彭莉芳)走进福建福州乡村从事乡建乡创工作7年,从陌生到熟悉,从人文到历史,不同村子项目的开展,台湾青年张心不仅体会到“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连接”,还收获了机遇、温情与帮助。

  “知道我是台湾人,村民惊讶又开心,拉着我热聊,‘阿妹你是来干嘛的?’”踏足福建乡村的首站是永泰嵩口,村民的热情与友善让她动容。美景、民俗与村中人,构成了张瑜心眼中丰富而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着她一次次走进探索。

  “乡村需要带进团队深入后,才知道到底需要什么,是时间线比较长的事业。”今年在福州成立设计工作室后,张瑜心接手了两个乡村项目,期待借助在嵩口的经验,陪护福建更多乡村“慢慢走”,为更多村民带去信心与期待。

村民向张瑜心咨询老屋改造。

  乡村初体验

  张瑜心与福建乡村的缘分,始于七年前的永泰嵩口。

  彼时,在乡村旅游、古村落再生方面摸索出经验的台湾文创团队“打开联合”,已驻扎在这个千年古村一年。机缘巧合之下,团队邀请在台南工作的张瑜心,加入对嵩口古镇的改造。对从未来过大陆的张瑜心而言,“一切皆是未知”,但她相信,这是一次有别于台湾设计工作的体验。

  来到福建的张瑜心,看到了与台湾截然不同的乡村形态,大量的古厝、历史建筑物存在于乡村空间肌理中,现代城市建筑物与之并存,“这是我个人乡村体验中从未看过的景象”。

  跟随“打开联合”团队,张瑜心在嵩口参与的第一个子项目,是把一栋当地旧村部土房子改造成名为“松口气”的客栈,并修复了客栈周边的鹤形路古迹。

  鹤形路古迹是一条有着仙鹤嘴形状的小路,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与周边景观不协调。张瑜心及团队与当地政府反复沟通后,分析土墙毁坏程度及可修复位置,用当地传统工法夯土、发酵土草浆抹墙来修复,并且将不远处的“松口气”客栈外立面做成一个景观台。如今,鹤形路已成为嵩口古镇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她指着鹤形路的一处墙面,忆起她与当地村民的一段趣事。土墙施工用了当地传统工法夯土,虽施工速度缓慢,当地村民却十分认同此工法并积极参与。鹤形路上的植栽墙还在施工时,村民为了施工方便,自行除掉了部分本应完整保留的墙面植栽。得知此事的张瑜心赶到现场几乎“内心崩溃”。随后,二人商议决定,一起寻回植物根部“补种”回去。

  前段时间,张瑜心回到鹤形路,一眼就注意到那片“被补救”的墙体,“植栽依然长得茂盛”。当初与村民的摩擦如今想起,张瑜心只觉是一份“温暖的感悟”——惋惜与沟通磨合成就了一面独一无二的墙体。

今年,在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的引导对接下,张瑜心开启在闽清、永泰等地的村庄工作。彭莉芳 摄

  看到乡村的期望与信心

  如今住在福州市区的张瑜心偶有时间,便搭车回嵩口看看。七年是一个足够长的时间跨度,让奔波于不同村子的张瑜心得以观察到其间的乡野之变。

  “嵩口慢慢走了这么几年,我看到了当地人的信心与期待。”张瑜心欣喜地发现,七年前在当地改造的示范点,引来当地村民自主学习效仿。村中越来越多的闲置老屋,在当地人及不同乡建团队的创意加持中保留或换上“新皮骨”,以不一样的姿态伫立在崇山峻岭间,为当地旅游产业增益。

  村子美了,旅客多了,嵩口的陪伴式乡村营造,用了7年的时间,辐射出良好的影响力。

  嵩口之后,更多周边的乡村行动起来。今年,在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的引导对接下,张瑜心开启在闽清、永泰等地的村庄工作,通过提供设计咨询服务,活化当地空间。

  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是台湾还是福建,过去大家都迫切地希望到城市打拼,如今,乡村迫切地希望大家回来发展。在张瑜心看来,“如何了解村民需求,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式,创造乡村需要的生活方式来生存、寄托乡愁”,成为当下乡建乡创工作需要思考的命题。

  今年,张瑜心接下了永泰紫山村与闽清良寨村的改造项目。前者是革命老区村,后者是国内第一座由女性主持建设的寨堡。

  “每个村子都有独特的人文和风俗。”张瑜心与团队的规划中,良寨核心区会以女性文化为思路点,紫山村的红色文化、自然风光将会成为旅游改造亮点。

张瑜心在翻阅资料。彭莉芳 摄

  “两岸真的很近

  张瑜心祖籍是福建漳州。去年,她与团队参加了漳州当地以南靖土楼“保护与活化”为主题的建筑竞赛。在当地走访后,张瑜心与团队为被称作“一片楼”的裕片楼提出改造方案,以“不完整才有特殊性”的思路,复原了楼体部分破损空间,结构化分析土楼形状,设计出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

  比起拿到奖项,更让她开心的,是见识到大陆设计师与建筑团队的绝佳点子,以及福建丰富的建筑形态与民俗。这正是她七年前跨海而来的初衷。

  古厝、古寨、土楼,紫山村的百年银杉树与朝霞云雾、嵩口的古韵建筑与青梅花海....。。近年来,张瑜心在福建的乡村与城市间穿梭,惊觉与台湾如此相似,“从人文到历史,我更加深切体味到,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连结”。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在福州生活、工作、创业,此地俨然成了张瑜心的第二故乡。她常和台湾朋友分享在闽的经历与感悟,力邀他们有机会也来福建发展,“感受大陆对台胞的善意与帮助,也希望能消弭两岸间的信息误差,让台湾朋友认识真正的大陆”。

  “两岸真的很近。”疫情前,张瑜心逢周末时就搭机回台看望父母,“来来回回很容易”,工作日就回福州投入工作。她希望疫情后,有天带着爸爸妈妈来福建走走转转。一如她七年前那样。(完)

【责任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