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企业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第10期)
刚刚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规划的实施将大幅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迎来制造强国时代。我省企业主动对接、融入“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难选择。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不同程度面临缺工、生产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等问题,发展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不转”意味着面临被兼并、淘汰的风险,“转”意味着淘汰落后生产设备、追加投入、打破传统模式重新定位等问题。特别是互联网工业将不可避免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这对从未“触电”的企业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两难的选择。 二是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体系,制造业企业整体研发能力依然薄弱,制造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参与“中国制造2025”心有余而力不足。研发能力缺失已成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阻碍。为此建议:
一、针对企业的两难心理,建议提前介入“心理”干预。 深入企业倾听呼声,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特别要在融资难、增资扩产用地报批、高低端劳动力缺乏、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培训等核心问题上,逐一摸底调查,倾力予以协调解决,让企业吃上“定心丸”,切实帮助企业克服怕转型、难转型的心理障碍,有效引导企业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畏惧“变化”。
二、针对研发能力不强问题,建议加大技术创新引导力度。 实施技术创新,国家级高新园区应该走前头,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和辐射带动效应。为此,建议依托福州、厦门、泉州、莆田、漳州和龙岩等6个省内国家级高新园区平台,推动园区间产业优势互补和产业链拓展延伸,建立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体系,为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引领、示范、推动作用。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生产效率。鼓励企业与省内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重点行业、关键技术领域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产品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其配套产品的研究和应用,推动现有产品研发模式和产品研发体系创新。指导企业加快品牌申报步伐,提升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竞争力。引导企业顺应“互联网+”形势,加快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工厂“智能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莆田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