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开闽三王入闽1130周年:九旬台胞第413次穿越台湾海峡

30.03.2015  12:48

  昨日上午10时,海内外近千名王氏裔孙及各界人士云集泉州开闽三王祠(又名泉州承天寺檀越王公祠),参加两岸三地联合纪念开闽三王入闽1130周年暨春祭庆典。当年随三王入闽的各姓氏义军后裔也派了十多名代表参加纪念活动,一起追思先辈。本次活动更突出了闽王家族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所创造的丰功伟业。

  祭祖仪式在泉州承天寺开闽三王祠进行。三牲五谷、时鲜供品敬献于供品桌上。悠扬的古乐响起,海内外王氏裔孙代表缓缓走进祖祠,按照传统的祭祀习俗,向先祖“三王”敬献鲜花、供品,行三叩九拜之礼,凭吊先祖,追思历史。

  祭祖现场,91岁的台胞王人瑞身穿一袭黑色长袍马褂,庄重肃穆地向先祖敬香鞠躬。“穿长袍祭祖,先祖就会认得你。”王人瑞说,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礼服,也是过去祭祖必穿的服饰,他特意在台湾定做后带过来穿。

  公元885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入闽,统一福建,鼎建闽国,史称 “开闽三王”,如今“三王”后裔遍布海内外。

  泉州开闽三王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人墨介绍,此次两岸三地三王裔孙联办纪念三王入闽1130年庆典活动,台湾、香港的三王后裔组团、派代表参加纪念活动,成为联办活动主体。本次活动亮点,祭祖庆典主题明确突出三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尤其是闽王家族对唐末五代之泉州海外交通的贡献。“‘开闽三王’致力发展海上交通贸易,成为福建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王人墨称,此次庆典大会上,海丝专家、三王后裔王连茂作报告,全面论述开闽王家族对泉州海丝之路的开发和贡献,提出将五代之后的中国海外交通称之为“泉州时代”,把泉州海丝起始阶段从宋元推至唐末五代。

  远在台湾的91岁王人瑞老先生,第413次穿越台湾海峡回到家乡泉州参加这场庆典,并筹备台北市晋江同乡会清明来泉祭祖的相关事宜。

  王人瑞21岁去台湾,41年后第一次返乡。他不辞辛劳频繁穿梭海峡两岸,为祖祠的建设奉献心力,并多年苦心收集史料修编族谱,为尽自己作为开闽后裔的职责,也让后人记住自己的根。

  王人瑞祖籍泉州市鲤城区,1947年,21岁的他从国立海疆专科学校毕业后,作为首批入驻台湾的大陆财会人员赴台工作,从此一湾海峡水,隔断回乡路。

  王人瑞小时候在泉州读过九所小学,泉州市区的大街小巷他都很熟悉。为解乡愁,他凭记忆手绘出《原泉州城区鸟瞰图》和《晋江县全图》两张泉州地图,让自己铭记回家的路。

  41年后他第一次返乡。坐三轮车穿梭于泉州市区的大街小巷,眼中情景与他手绘地图还有七成相符,没有大变动,让他备感亲切。

  也许是源于从事会计师工作的职业习惯,他详细记录了每次回来的时间和行程安排,这让他和家乡贴得更近,也真实诉说着他每次回乡的不易。

  实现“小三通”后,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对他来说,再也不是思乡的阻碍。以前他多是几个月回来一次,现在每月就能回来两三次,省时、省钱又省力。

  8岁祭祖永不忘 为祖祠多年奔忙

  王人瑞是开闽三王王审邽的第三十九代裔孙,也是长房长孙身份。按规矩,他8岁时就和长辈一起到三王祠祭祖。他深深地记得,1931年春祭时,他才8岁,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俨然像成年人一样参加庆典。“那时还领了两枚银元的红包,连同全份的祭品领回家中,那时高兴极了。”这之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祖祠从此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1988年,王人瑞第一次有机会重返阔别了41年的故乡泉州。他到泉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记忆中的祖祠,但那一年他并未找到。第二年,他通过族人王爱琛协助,他找到了三王祠。“那时刚看到的祖祠真是破败不堪,而且被一家塑胶厂给占有了。”王人瑞对此很心痛。上世纪90年代,祖祠重建。“那时三王祠地势低,下雨总会淹水,故把地基还垫高了三尺。

  之后的几十年里,王人瑞频繁跨越台湾海峡,为祖祠、为三王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做各种努力,做的事情多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他也坚持每年来参加春祭和冬祭庆典。

  倾尽心血编族谱 为让后人不忘根

  “有句老话,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我是在尽孝,也为了让后人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王人瑞说,《泉州开闽王氏通谱》是他修编的第六部王氏族谱,在去年10月完成印刷出版,是一部反映泉州开闽王氏繁衍生息的通谱。

  王人瑞说,他60岁时有一次去美国开会,偶然的机会,他在美国图书馆里居然发现有一本王氏族谱,他把它抄回来开始修编族谱。为完成修编《泉州开闽王氏通谱》,他前后花费了十多年时间,不断往返台湾与泉州,到各地苦心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探访先人遗迹,为子孙后代寻根、溯源,不断搜集、整理、考证和编校,而光校对文字,前后就花了五年时间。因为他无私的付出,让泉州开闽王氏有了自己编印、资料较为齐全的通谱。

  王人瑞略带遗憾地说,现在和他同辈的兄弟姐妹中仅剩下他一人,他们的子孙辈对祖先大多知之甚少。他曾称自己是中国心、中国骨、地道的中国人。“我修谱,也是想让后代永远记得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记者许奕梅 王盼琛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