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视野下的新融合
12年前,首届“6·18”觅不到外国友人的身影。如今,外国政府组团数量成倍增长,参展海外企业数量攀升,知名专家、政府官员、跨国公司高层频频现身。
“6·18”已渐成国际新科技与战略新兴产业的风云融合之地。
迈向世界的创新窗口
20日,在“6·18”福建-独联体技术转移专场上,福州国家半导体照明国际创新园运营单位福建鸿博集团与白俄罗斯国立工业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实施细则。中国-白俄罗斯科技合作委员会白方主席沃伊托夫表示,将把最高端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引进园区。
这个唯一的国家级LED行业国际创新园还正与美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洽谈合作事宜。
而LED龙头企业鸿博早期从事印刷业,在2005年“6·18”的项目推介会上,集团董事长尤玉仙了解到LED广阔的市场前景,于当年成立鸿博光电公司。尤玉仙如此评价曾经的决策:“‘6·18’提供的成果对接机会,使投资者能获得国际视野和世界级的尖端技术支撑。”
鸿博只是“6·18”平台上众多仰赖科技成果国际化创业成功的一家企业。
在福建-独联体技术转移专场上上,还有泉州的3家创新型民企或行业联盟与白俄罗斯高校、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签约合作。同日,由省科技厅和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打造的福建-独联体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它将作为首个福建省统筹协调独联体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和项目资源的平台,依托福建优势产业和高新园集群打造福建对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服务平台。
福建-独联体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同时落户“6·18”虚拟研究院——海峡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还吸引了澳大利亚、新加坡、以色列、加拿大、荷兰等国的技术转移福建站点。
“福建科研院所少,大的研发机构少,要引进外面的科研项目、成果到福建,实现产业化,必须搭建项目成果对接落地转化的平台。”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6·18”虚拟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技术转移中心将鼓励和扶持境内外优秀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开展技术转移业务,为企业提供技术与其他创新要素对接的一站式服务。
今年新增的虚拟研究院,更反映了“6·18”以互联网思维构筑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力争成为国际科技合作创新服务窗口的韬略。
辐射海外学习经验
如何走向更大的舞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成为必答题。
今年“6·18”期间,我省尝试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赴以色列、德国、俄罗斯寻求技术研发合作,开展境外技术转移专场活动。3场境外对接共签订16个技术转移合作项目,17个合作研发意向,4个出口产品合作意向。
省科技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这次活动借鉴以色列的B2B洽谈模式,双方企业、科研机构都上台作5分钟介绍,使大家都能深入了解在场的技术需求与供给能力,对接十分有效。
“这次走出国门对接,让我们也学习了这种技术转移范式。而企业也开拓了视野,学到国外企业的开拓创新精神。”他举例,一家企业提出一种焚烧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需求,以色列企业当场问焚烧炉的规格,第二天就表示找到相应技术。以色列确是创新国度,包括风投、专利评估等都能迅速跟进,合作前景很好。
世界更关注中国,则为“6·18”的国际化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主动提出承担所有费用到“6·18”举办技术转移专场。该校新南创意有限公司还与海峡技术转移中心签订合作意向书,公司首席运营官吉姆·亨德森表示,希望借此,让福建企业、机构甚至个人可享受该校“知识产权直通车”计划带来的便利——把未形成商业价值的、约90%的有商业潜力的专利技术放入“转让池”,让企业无偿使用。
一位教育部门领导表示,该校创造的专利技术转让模式值得借鉴,可推动我省高校加入联盟。
国际创新风向标
地铁售检票通行门,一次开关只能通过一人,每秒通过一名乘客。机场用摆动门,凭手机二维码,就能在通道口登机……这些参展产品来自“安防通道之父”瑞典固力保集团。固力保安全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张翼说,我们希望把世界最先进的安防通道设备、技术带到福建,甚至在这里合作开发生产产品。
本届“6·18”更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新成果和新趋势,其国际创新风向标之效得到广泛承认。“6·18”展示与映现着世界战略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轨迹,从10多年前的互联网,到其后的生物产业,再到今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等,不胜枚举。本次“6·18”则继续放大着这样的效应:海外华侨华人项目对接会上,14个项目签约;福建-独联体技术转移专场上,4个境外先进成果签约;第12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泰王国皇室专属项目部门签订菌草开发合作协议,将通过菌草产业化帮助泰国87个地区发展……
福建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增强。在世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时,各国对科技创新驱动的热望无疑加重了“6·18”在国际技术交流舞台上的分量。(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