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有层次性的混龄课程

17.12.2015  19:36

从广义看,“混龄教育”始终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这不是新鲜事物。比如,一所小学,按目前的学制,至少有六个年龄段的学生,除了按年级、按班级上课的时候,他们都处在一个“混龄”的教育环境之中,接受的就是一种混龄式教育。这种混龄式教育是一种自我调节式的教育,以一种自发的或者是自由的存在,通常出现在课间、课后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另一种混龄式教育就是复式教学,这在偏远一点的地区比较常见。    


这些原本自然存在的或曾经出现的混龄式教育形式,现在以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走班制,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而引起人们关注,认为给教师、校园管理、教育理论等方面带来了新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有重视有思考显然是必要的。但在思考这些挑战时,我们需要回溯一下,“混龄教育”为何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开设了选修课,采用了走班制。我们为什么开设校本选修课、采用走班制?主要是为满足学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想清楚这一点,我们选择应对挑战的策略也就有了: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让我们的课程更有层次性、针对性。也就是说,在开设选修课前,要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参与对象、组织形式定位清楚,以便在实施中能够达到因材施教、发展特长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要在小学开设一门寓言阅读欣赏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寓言和写作简单寓言故事的能力。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的教学对象就应该定位在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这个层次上,一般来说参与者最好是三年级以上学生。选课的对象明确,年龄跨度可控,管理组织也就不难。如果我们开设的选修课不注意教育对象的接受层次,不管大小都纳入一个班学习,那我们的课程开设就有问题。    


在中学阶段,这个问题更不会那么突出了。在信息时代,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现在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在相同的兴趣爱好下,高中生和初中生对自己所喜欢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可能有差异,但不会太多。如一些学校开设的机器人选修课,在爱好兴趣不相同的情况下,高中生也许不会比喜欢机器人的初中生掌握关于机器人的知识更多。

作者:张弘博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