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动“绿化宝岛”的气象马达

16.04.2018  14:13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王天巍 李伟光 记者 符晓虹

  气候温润、空气清新、草木常青……这是很多外地人对海南的第一印象。而自建省以来,生态环境的好坏,一直都是海南发展旅游经济等绿色产业的一条“生命线”。

  近年来,海南气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海南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大力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发展应用;加强气候变化对城市居民建筑能耗的影响评估以及风能、太阳能气候清洁能源评估;加强环境气象基础观测能力建设,完善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开动了“绿化宝岛”的马达。

   卫星遥感为生态监测提供支撑

  在不少人印象中,地处热带海岛,雨水资源应是海南的一大优势。但事实上,由于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自上世纪50年代起,海南岛西部、北部沿海一带地区逐渐出现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海南生态安全的一大隐患,它不仅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88年,海南建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荒漠化的监控和治理工作。而气象部门的卫星遥感技术,则为省委、省政府有效开展土地荒漠化、沙化检测,科学采取相关措施,提供了“尚方宝剑”。

  相对于其他勘探手段,卫星遥感在大范围监测陆表环境质量方面,具有直观、准确、时间重复率高、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2006年至2013年,海南气象部门通过自主接收“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和EOS卫星(美国地球观测卫星)的数据,构建起海南荒漠化综合分级评价体系。

  气象部门选取的评价指标包括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和净初级生产力;采用遥感监测指标对荒漠化进行评估,增强评价的客观性,降低工作量;为进一步研究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和模拟其变化态势、探索其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等,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大指数定量琼岛生态质量

  准确监测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对于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5年起,省气象局对全省18个市县(除三沙市外)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变化,不定期形成相关报告,为省委、省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省气象局从气象对生态质量影响的角度,选定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等5种指标对海南的生态环境开展定量综合评价。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首先利用18个市县台站的季度逐月气候数据等资料,计算出湿润指数等;再按照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模型,计算各市县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最后按照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阈值,将不同市县的生态质量气象状态划分为差、较差、一般、优良和优等五个等级。

  如果说生态遥感监测和生态评价是科技含金量的体现,那么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则是气象服务民生的阐释。为落实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省气象局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出发,开展气候变化对海南城市居民建筑能耗的影响评估,利用能耗与室内气象条件的关系,预测未来30年海南居民建筑能耗变化趋势,并据此探讨海南为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居民建筑能耗的对策;对海南五指山等贫困市县普查风能、太阳能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助力节能减排、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大气成分观测站网市县全覆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5年,海南省建成覆盖全省19个市县的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站和两个反应性气体观测站(负氧离子站),完善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增强海南省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气象基础观测能力,同时也为建立陆地植被质量监测、空气质量检测立体化的生态监测网,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2017年10月下旬,海南空气质量出现波动。根据省气象局专门制作的重要气象信息专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冬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并制定出合理控制省内机动车保有量实施方案。

  未来,海南气象部门仍将紧紧围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找准气象工作的定位、目标和方向,加强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林业草原、应急减灾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强化生态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能力,提高土地荒漠化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的气象服务保障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玫珏报道  3月23日,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