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日头” 莆田市民自发送米捐钱热潮涌

04.02.2016  12:58
“廿五日头” 莆田市民自发送米捐钱热潮涌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ptxw.com

  莆田网讯 昨日是农历十二月廿五,莆田民间有“廿五日头”之说。传说这天神明特别关注善恶,人们无论在家还是在单位,都不可吵架、骂人、讨债等。昨日天气寒冷,位于市区梅园路旁的兴化府城隍庙人山人海,现场被温暖和感动包裹着,许多市民抱着一袋袋米前来捐给庙里(如图),还有人直接捐钱。等到农历十二月廿七,再由庙里统一把米和钱分发给困难户、外来务工贫困人员、残疾人、乞丐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义举属于陈瓒信仰习俗的一部分,已经传承约600年。

  当日上午10点半左右,记者在兴化府城隍庙门口看到,许多人围着买米。一打听,原来这些市民花钱买米不是给自己吃的,而是捐给城隍庙,不少人已连续坚持10多年了。还有的市民开着车运米过来,数百斤的比比皆是;有的市民直接到庙里捐钱,从数百元到上千元,甚至几万元的都有。

  走进庙里看到,许多自发前来帮忙的市民正在忙碌着,有的把一袋袋米整理放好,有的在登记捐款,并给爱心人士回赠一个红色的锦囊。堆积如山的大米上,挂着许多红纸条,登记着爱心人士捐米数量。家住市区南门的爱心人士吴金宝捐款5万元买米1万公斤。一位姓陈的中年男子说,他父亲以前就是靠领取城隍庙的米和善款改善家中生活,现在他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每年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买米拿钱捐给城隍庙,去帮助别人,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在现场忙前忙后的兴化府城隍庙管委会主任何金珠今年已72岁,从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就一直在城隍庙帮忙,至今20多年了。她说,城隍庙从古时候就有这样扶贫济困的习俗,截至昨日,收到各界爱心人士捐米五六万公斤。农历十二月廿七当天,他们会把米分给全市各地的贫困人员,特别是残疾人和乞丐,每人除了15公斤米,还会拿到30元钱(湄洲日报记者 吴伟锋 文/图)

   陈瓒信仰习俗

  兴化府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福建省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2001年1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时,太祖皇帝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赤胆忠心,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陈瓒信仰习俗以“扬善止恶”为核心内容,也成为莆田的一种特定习俗。2010年11月,《陈瓒信仰习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习俗的礼俗活动主要由庙会、祭孤、赈济、调解等形式组成。其中赈济习俗即是救助贫困的慈善活动,包含送米、钱、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