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实现文明和谐
近日,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该决定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并作出了具体而详细部署。这些要求和部署都体现了以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实现文明和谐的战略思想。(11月06日,成都日报)
社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魂”。文化,不仅是关系到市民和百姓的道德品行,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文化建设的好坏最终会影响到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社会治理,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诸如:政务服务效率低、态度差;局部的街道社区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城市管理存在严重问题等)归根到底,反映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缺失。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实现文明和谐,是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实现文明和谐,需要在社会治理中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需要社会治理引领者的带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公民文明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并没有走进很多市民的“心里”。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治理中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和弘扬。一些管理者和决策者,作为社会治理的引领者,并没有做好表率,在工作中存在思想觉悟和个人素养低下的表现。这如何能够让市民满意?社会治理如何实现文明和谐?只有社会治理中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文明行政、文明执法,才会让普通市民理解和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文明和谐的社会治理才会逐渐成型。
以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实现文明和谐,需要制度的改革创新。创新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对于社会治理来说依然不可或缺。近年来的许多社会治理中存在争议甚至引发严重质疑的情况,最终反映出制度的缺陷和漏洞。时至今日,在部分政府部门办事依然需要开具各种类似于“证明我就是我”、“证明你妈是你妈”等奇葩证明。这些非常搞笑的奇葩证明,就是死板、教条的规定所带来的后果。这些规定如此不人性化,给市民“添堵”并且引发争议甚至矛盾的同时,更加反映出制度的缺陷和漏洞给社会治理、人们的生活会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危害。社会治理的文明和谐,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要人性化,这是党和国家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要求的直接反映。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让社会管理者和决策者,懂得如何在制度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尊重普通市民和普通人的需求,真正做到文明和谐地治理。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实现人性化的制度创新和社会的文明和谐治理,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决定中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只有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做到以文化人,让社会治理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树立文明和谐的治理理念,才能够真正推进社会治理中实现文明和谐,最终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莆田文明网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