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鲜活样本

18.09.2015  09:43

  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大学书记、校长,他们爱校如家、励精图治,满腔热情、竭心尽力推动地方大学改革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跨越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黄汉升教授新作《求强之路——福建师范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最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细细品读,既倍感亲切,又深受教益,有责任也乐意为一位有作为的地方大学校长点赞。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省属院校,也是教育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福建省重点建设的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全国地方大学先进行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求强之路》收录了作者2008年7月至2013年12月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期间的各类文稿130多篇,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主线,共分7个篇章,涵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建设、开放办学、文化传承创新等内容,详细记录了当时学校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的创业历程,深入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任高教司司长以来,曾数次到过福建师范大学,亲眼目睹学校的发展巨变,不断地被学校师生胸怀远大、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感染和鼓舞。品读本书,主要有以下深刻的体会。

  办好地方大学,要有一名好校长。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一所大学发展蓝图的“设计师”和干事创业的“领头羊”,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术造诣、治校方略、管理行为等直接影响大学的发展。作者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工作30多年,是从普通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的,他对学校有着很深的感恩之情,“深深地眷恋着福建师范大学这片热土”。担任校长期间,作者几乎牺牲所有的假期和周末,“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以实际行动兑现了“愿为挚爱的母校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庄严承诺。作者不仅是一位桃李芬芳的教学名师、学术精深的知名学者,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大学校长。在教书育人方面,他践行“心中有学生”的理念,坚守在教学一线,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重大奖项,指导的博士生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平时经常走出办公室与学生面对面谈心,每年开学、毕业典礼上亲自演讲,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他为了给每名毕业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在每年户外举行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不顾天气酷热,连续站立5个多小时为数千名毕业生逐一执行拨穗礼,彰显了爱生如子的真挚情怀。在学术研究方面,他治学严谨,成果丰硕,影响广泛,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荣获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等系列重大奖项。在学校治理方面,他办学理念先进,作风民主务实,勇于开拓创新、先行先试,与学校党政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校师生激情创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地方大学内涵发展的新路子。可以说,作者担任校长的5年,既是他尽心尽责、辛勤奉献的5年,也是学校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5年。

  办好地方大学,要准确把握定位。办学定位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前提。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不同程度存在定位不清、盲目攀高、贪多求全和“以量谋大”等倾向。我们在书中欣喜地看到,作者十分注重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多途径探求准确把握学校办学定位。他上任校长不久,就到国内部分高水平师范院校和部属高校调研,并利用暑期学校工作研讨会等契机,组织师生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深入思考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强调“学习是为了借鉴,借鉴是为了提高、提高是为了超越”,“制定发展目标一定要实事求是,同时要有一流意识,要有高水平的追求”。随后他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办学理念,即学校既要立足福建、融入福建,助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和贡献开辟发展新空间,又要以“国家队”的站位,高标准建设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当时有勇气提出“国家队”站位的地方大学不多,这不仅反映了一所百年学府的发展自信,也体现了作者和时任党政班子的远见卓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学校理清了发展思路,确立“建设综合性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实施特色兴校、学科立校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开放办学工程、科学管理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以上发展目标和思路,体现了地方性、服务性、卓越性,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契合福建发展的需求,得到当时福建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也为学校今后几年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办好地方大学,要勇于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最强音,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地方大学发展中的难题。作者从小在福建漳州长大,骨子里有闽南人“敢拼会赢”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使他能够以宽广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创新的思维,立足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教师教育方面,他认为“培养教育家的大学也是高水平的大学”,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中要“处理好综合性与有特色的关系”,高水平师范院校要“推行精英式的教师教育”,推动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强化了办学“底色”,突显了办学“亮色”;学科建设方面,他提出“强校,必先强学科”,“学科建设不能搞平均主义,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建设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和有特色工科”,全力推动学校在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取得重大突破,3个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强,显著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方面,他强调“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最关键因素”,“有大师才有师大”,“今天人才工作一小步,今后内涵发展一大步”,“看待青年教师要多用望远镜,少用放大镜”,这些观点有力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的落实,使学校在“长江学者”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上实现了突破……类似以上精辟的观点和生动的阐述,在书中其他篇章也可以看到,已成为当前学校重要的办学指导思想。作者在多年的领导工作实践中,练就了政治上的敏锐自觉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他高度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动态,密切跟踪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重大政策变化,并及时调整完善学校相关工作,积极推动上级政策精神在学校的贯彻落实。比如,2012年全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召开不久,学校及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传达贯彻部署,率先研究出台《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为福建省出台相关文件提供了参考,一所地方大学能如此洞察之敏锐、行动之迅速确实难能可贵。

  当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适应、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地方大学作为“关键多数”,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大学校长是大学发展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关于大学治理的著作,更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说服力,更能有效推动地方大学改革发展。《求强之路》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蕴含丰富的治校案例和鲜活经验,融高等教育理论与办学实践于一体,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

  总之,透过书中至情、至真、至理的字里行间,我深深感受到一位地方大学校长对事业的忠诚热爱和执着追求,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高等教育管理者干事业的无上光荣和神圣使命。相信高等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地方大学领导者,都能够从本书中感受大学之光的魅力,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做好自身工作的自觉自信,共同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