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家庭 促进妇女发展

17.12.2014  12:57
      12月6日,省社科联、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省和谐社会研究会、省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和福建江夏学院联合在福州举办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4年学术年会“家庭建设的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家庭建设与妇女发展展开多学科、多领域和多层次的探讨。

 

      ◆两岸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对接

 

      王勤芳(集美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刘 平(厦门市民政局局长):

 

      自1989年大陆首例涉台婚姻在厦门登记以来,两岸婚姻数量已达32万多对,且以每年逾1万对的速度增长。由于两岸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传统等复杂因素,导致两岸婚姻面临一些困难,需要两岸相关机构进行政策对接。第一,是政策法律支持;第二,从思想认识上看,两岸必须对两岸婚姻问题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有关部门才能协调一致地研究、分析和解决两岸婚姻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制定协调配套的法律政策;第三,协调解决关键问题的基础是构建两岸相关部门沟通渠道;第四,从婚姻管理上看,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第五,从社会组织上看,依托社会民间组织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

 

      ◆保障流动妇女的合法权益和发展需要

 

      省妇联、福建江夏学院课题组:

 

      为了全面、准确了解我省流动妇女的当前状况,省妇联成立了“流动和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专题调研小组。通过调研得出,我省流动妇女群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发展空间狭窄;二是就业不充分,层次偏低,渠道狭窄;三是工资收入低,生活环境差;四是子女教育能力较低;五是劳动强度大,生活方式单一,心理负担重;六是公共事务参与度低,融入城市难;七是社会交往相对较少;八是社会保障缺失。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组建一支专业性强、涵盖各学科领域的工作团队;正确定位妇联角色,加强妇联与其他组织联动;创立流动妇女之家,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吸纳流动妇女中的活跃分子加入党组织、妇女工作队伍;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及时传达有关流动妇女的政策信息;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利用市民“一卡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流动妇女联网电子档案,跟踪个体成长变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帮助流动妇女自我发展与融入城市;保障随迁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编制流动妇女手册,为流动妇女提供城市生活指南。

 

      ◆女性户主贫困家庭的帮扶对策

 

      林建鸿(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郑逸芳(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女性户主贫困家庭是迫切需要帮扶的重点对象。女性户主贫困家庭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如城市完善,仅靠“低保”难以化解女性户主贫困家庭的诸多生活压力,加上女性户主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健康状况普遍不良,使得其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较低,因此,对她们的帮扶策略应是其能力的实现或增强。

 

      女性户主贫困家庭划分为两大类,即“无能为力”型和“有心无力”型。具体来说,对于因残、因病又缺劳力的特困家庭,改变其现有生活状况确实“无能为力”的,只能依靠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力量救济等来缓解其贫困压力;在因灾、因学、缺技术、缺资金等致贫的家庭中,女性户主具有强烈的改变贫困状态的愿望,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条件,协助这类家庭加快脱贫致富。第一,妇联、劳动、民政等部门联动,通过“就业能力资助”,帮助女性户主贫困家庭形成合理获取和调动可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实现解困目的;第二,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与普及度,避免女性户主贫困家庭陷入“贫困遗传”困境;第三,继续做好NGO小额信贷等经济救助工作,为女性户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四,发挥地方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帮助女性户主贫困家庭渡过难关。

 

      ◆社会工作者帮助妇女应对家庭压力

 

      巨东红(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蔡梅(厦门市同安区祥平街道办事处):

 

      妇女由于自身角色、所处社会地位等因素,应对家庭压力面临比男性更大的挑战。通过对厦门一些社区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妇女的家庭压力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经济贫困是造成妇女家庭压力的重要因素;角色冲突使得妇女奔波于家庭和单位之间;家庭暴力给妇女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病人照料造成妇女身心疲惫。

 

      帮助妇女应对家庭压力,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缓解服务对象的压力;联系资源,开发再就业岗位的社区服务项目;动员和组织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帮扶关系;建立社会服务和社区教育机制。(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