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

29.07.2015  18:53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 - 福建之窗
建瓯桂林知青楼 湮灭还是重生 - 福建之窗
来源: np.fjsen.com

桂林村知青楼

南平7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张颖 通讯员 徐俐敏 魏剑生 魏永青 文/图)编者按:本期“助村”关注的是我省曾经有名的知青点——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

关注桂林村,缘于村里一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楼。这座知青楼曾见证了上千名知青在桂林村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承载着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但如今它已经接近荒芜,其中一半,还被卖给了私人。 日前,“助村”团队和曾下乡在桂林村的十余名知青一起回到桂林,回到知青楼。

杨哲,省文化厅派驻桂林村的第一书记。出身于知青家庭的他,是福建博物院陈列设计部副主任。眼下,他正多方奔走,计划依托这座斑驳的知青楼,建设一座知青纪念馆,并将桂林村打造成知青文化村。

他希望“助村”能帮他鼓与呼。

建瓯是曾经闽北的粮仓。从1968年起,建瓯先后接纳安置了福州和建瓯的知青1.5万多名,遍布300多个村,安置数量居福建全省之冠。

桂林村的安置人数是建瓯第一。我们故事的主角——知青楼,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盖起来的。

7月15日,在一片杂草丛生的广场尽头,记者看到了传说中的桂林村知青楼。青砖青瓦,楼体修长,房间近百,气势恢宏,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但窗户几乎已没有一扇完好。旁边几栋破败颓废的附属楼,白墙脱落,裸露着土黄色的泥墙。

走进知青楼,地板上落满灰尘,几件年代久远的农具被随意丢弃在楼道尽头,知青们曾经住过的房间,散落着一些柴火和木料。杂乱的电线和建筑垃圾四处可见,这让幽暗的知青楼显得更加颓废。这栋曾经挥洒上千名知青青春与热血的知青楼,如今宛如一个年迈的老人,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

“太可惜了,知青楼怎变成这个样子?”前来的老知青们边感叹,边忙着合影留念。“这里倾注了知青们的青春与激情,有着太多的历史印迹,若能保存起来,很有意义。”老知青们说。

部分老知青在知青楼前合影

知青楼前,

追忆曾经的无悔青春

聊起曾经的上山下乡,知青们说得最多的是吃苦。

“吃饭没油水,住的是通铺,干不完的活,流不完的汗,生产生活条件很艰苦。”老知青邹正根,是1969年第一批来到桂林村的知青之一。他和同来的数十位知青来时,还没有知青楼,只能暂住在村民家。他和另外5人住在柴房里,挤在3张床上,旁边还放着一口棺材。

和邹正根一批来的李鼎说:“最受不了的就是晚上小黑虫多,一抓一大把,烦得人受不了。知青们口粮有限。一人一天仅有500克左右,劳动强度大,常常觉得没吃饱。”

除了吃苦,创业也是知青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周学俊曾是知青里的明星,他带领十几个知青创办了一个只有知青的生产队。他们独立核算、科学种田,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亩产982公斤的纪录。

“后来,周学俊接受组织委派,在东峰钟山创办知青农场,带领一百多位知青白手起家,办起了一个以粮为主兼有多种副业生产的中型农场。”邹正根告诉记者,机砖厂、塑钢门窗厂、医疗器械厂,都是周学俊和知青们创出来的产业。

知青们的艰苦创业,影响带动了桂林村的农业发展,集体收入大增,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达到几十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