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连连看 | 钟建林:“双减”之下如何避免暑假综合征
暑假综合征,指暑假结束后新学期开学时出现的知识遗忘、技能生疏、学习困难、作息紊乱、情绪烦躁等表现,与暑假长期不规律、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关联。暑假综合征早已有之,但对孩子影响因人而异,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今年暑假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暑假,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往年组织的学业培训几乎全部停止,多种因素叠加,进一步放大了暑假综合征对孩子的影响,若不提前有效干预,可能将会出现以下典型问题:
一是学力滑坡将更加严重。在学业负担减轻和自由时间增多的双重作用下,多数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或是缺乏指导孩子长期在家学习经验的父母将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在阅读、认知、技能等多方面出现衰退,即学力滑坡现象。暑假学力滑坡既包括知识遗忘、技能生疏等认知技能滑坡,也包括学习兴趣、自我调适、同伴交往等非认知能力衰退及其导致的学业水平下降。
二是学力鸿沟将明显扩大。研究表明,暑假学力滑坡呈现群体性差异,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家庭教育资源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出现暑假学力滑坡往往更为严重。可以预见,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假期无人看护和指导的学生也许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学力滑坡,进而加剧新学期后学习分化现象,不利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不良行为将更加频发。暑假期间,学生交际范围相对封闭、交际活动相对窄化,人际交往和合作学习等社会化能力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甚至出现神经性恶性综合征。此外,缺乏家庭监护的学生更容易因受电子产品影响而沉迷网络游戏,因与不良朋辈互动变密而产生或加剧不良行为,甚至因受不良行为暗示而引发犯罪心理和行为。
四是健康指标将明显下降。由于长时间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运动量降低等,暑假后学生的BMI(肥胖等级)指数一般比平时更高。此外,由于使用电子设备、观看屏幕的时间大幅增加,甚至出现超长时间连续阅屏现象,学生在暑假更容易出现近视程度加深或新增近视等视力衰退现象。如何过好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暑假生活?为此,建议:
一要加强统筹协作。统筹中小学校、青少年宫、社区活动中心、县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校外培训机构、高校大学生社团、社工和志愿者等资源,制定中小学生暑假生活指导方案,明确各部门或组织的工作重点和职责要求。如,鼓励学校开展研学旅行、革命文化场所参观、素养提升等实践类活动;引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专注力、情绪管控、人际交往等心理类课程和非学科类课程培训;鼓励文化旅游部门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场馆和景点,并创设针对中小学生的主题研学项目;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网络、游戏场所监管和资金监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密切配合学校做好家长教育和指导工作。
二要设置分类课程。针对主要问题和不同学生群体需求,设置分类课程。如,学业类课程,提供阅读指导、学业辅导、认知训练、技能培训等干预项目,尤其加大对弱势学生的补偿教育,防止暑假学力滑坡及学力鸿沟扩大化;素养类课程,如开设STEM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美术、音乐、木工、烹饪、戏剧等非学科课程以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和实践能力发展;心健类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同伴互动、情绪调节和冲突解决等训练,防范暴躁、抑郁等心理发生,规避酒精和药物滥用等行为;体健类课程,指导学生通过适量的运动和科学的饮食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或指导家长在膳食、作息、运动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暑假看护管理,促使儿童保持身体健康和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三要强化保障激励。主管部门要制定中小学生暑假生活服务保障激励措施,避免“谁提出谁负责”“谁付出谁吃亏”的现象发生。如,拨付学校“延迟放假”专项经费,为志愿参与暑假托管的教师、社工和志愿者、大学生社会实践者等提供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支持各类教育基金参与暑假服务行动,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物资、出场地、出人员等形式参与;制定教师“延迟放假”服务时长折合成常态教学课时的办法,将大学生参与中小学生暑假服务纳入学校综合考核内容;制定校外培训机构承担素养类、心健类、体健类课程的申报、实施和管理办法,制定鼓励社区开展“暑假托管中心”的保障激励措施。
(作者钟建林系民盟福建省教育厅支部主委、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评论》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赵朴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