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莲香满城红土地 美中不足旅游配套较落后

20.06.2014  18:28

建宁金铙山下荷花香

建宁濉溪穿城过,山美水也美

  海峡都市报6月20日讯 在千里闽江的源头——建宁,这座美丽的边陲县城,养在深山千余年。她经历过“闽盐赣米”舟楫如梭的辉煌,也倾听了中央苏区红军浴血的喊杀声,如今广为人知的,却是那一颗颗饱满软糯的“建莲”。

  莲子初入口略带苦涩,待莲肉在舌尖化开,回甘清甜。苦尽甘来,正如建宁这百年来走过的历程。这个当年贫穷的苏区县,如今凭借山清水秀,闽江正源,理直气壮地打出了“秀起东南第一巅”的招牌。春夏之交,海都记者走进了这座荷叶田田、流水潺潺的县城。

   濉溪穿城过 荷叶碧连天

  采访车刚进县城,先看到的居然是万亩莲田。还未到荷花盛开的季节,但是在初夏的蓝天下,荷叶田田,暖煦的风一掠而过,遮天蔽日的绿叶随风摆动,恍惚间竟有波涛澎湃之感。

  当地人自然不会浪费“建莲”这块金字招牌。在进城大道的路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莲花城雕,沿街大大小小的商铺店招上,都印着莲花的图案……

  建宁人爱吃辣,盛产的莲子却巧妙地化解“火气”。在县城随便找个小饭馆,都能给你端出一桌全莲宴。饭前一杯用莲子芯制成的饮料,席间一道莲子猪肚汤,清香伴着肉香,清爽可口;饭后再喝上一碗莲子红枣汤,这就是山城人们的一天了。

  建宁白莲,早在五代梁朝,就已是贡品。好莲关键在于好山水。东南第三高峰金铙山就矗立在城郊,加上一条穿城而过的濉溪,清澈处竟可见溪底缓缓游动的锦鲤。沿溪的江滨路,新种了行道树,亭亭如盖。难得的是,跟不少地方采用水泥或者条石护坡不同,这里从路沿到河岸,完全是原生态的草坡,坡底还有随意生长的芒草,在夕阳中映衬着美丽的剪影。山城的人们,平日里泡壶酽茶,就着溪水的潺潺声,偷得浮生半日闲。

   街头有故居 红军故事多

  逗留建宁的两天,正是雨季。一场大雨过后,县城的街道光洁如镜。远处的金铙山笼罩着一层薄纱,吸入鼻腔中的空气,清新得仿佛有点甜味。根据省旅游局资料,建宁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全省连续3年被评为优良,核心的PM2.5和负离子两项指标排名前十。

  如此山水,建宁人的悠闲,也就在情理之中。更何况,这本就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溪边的广场,街心的公园,拉过一位上了年纪的当地人,随时都可以给你“讲古”。建宁曾是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战争年代,先后有七千多优秀建宁儿女参加红军血洒战场。

  至今,建宁县城还有一条红军街,走到尽头,就是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一座大型群雕《红军颂》让人恍如穿越时空,走进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仍保存完好。

  “我们地处闽江正源,发展工业会影响下游的生态。”建宁旅游局局长祝俊元介绍,一个“建莲”,一个“红军”,建宁开始打造“红色经典、绿色生态、田园风光”三大旅游品牌。白莲香中说红军,这样的悠闲山城,不妨来转一转。

   建宁名片

  建宁县于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建县,为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正源头。金铙山海拔1858米,在我国东南仅次于台湾玉山和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素有“秀起东南第一巅”之美称。

  建宁面积1718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绿色生态产品是建宁的招牌,被称为“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和“中国无患子之乡”。

   □美中不足

   旅游配套较落后

  记者走访红军街,两侧密布上个世纪90年代建设的“豆腐块”村屋,沿街不少纪念品店,随意把摊子摆在街上,人行道上也丢弃了一些果壳、塑料袋等垃圾,显得十分杂乱。

  据了解,原本红军街两侧都是老式的木屋,颇有一些古韵,旧城改造时被成片拆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故居被保留下来,但这单独一栋的故居在成排的“豆腐块房”中很不协调。

  此外,建宁官方也承认,高速公路和高铁开通后,游客量骤增,特别是自驾游、自助游成为主流,食宿配套已经略显不足,升级迫在眉睫。

  (海峡都市报记者 张志宏 黄启鹏 通讯员 余剑光 文/图)

【责任编辑:徐梦晓】【值班编辑:徐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