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引入第三方治愈养殖污染顽疾 还闽江一方清水

22.09.2015  10:37

  长万水库的水开始变清了,刺鼻的臭味也渐渐散去。

  位于延平区太平镇的这座库容425万立方米的水库,就在一年前还被环保部门怒斥为“化粪池”——南坪溪流域340多户农民养猪,未经处理的污水沿溪而下汇聚于此,黑黝黝的水面飘浮着垃圾和死猪,水库周边弥漫着恶臭。而今,养猪场的污水都已进入上游新建的集中处理点,水库也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水体修复,从这里流往闽江的水已从劣Ⅴ类净化到Ⅴ类。

  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去年5月落户延平的正大欧瑞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润农行动”项目。到今年9月上旬,项目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一期实施的南坪溪、杜溪流域养殖污染治理收效显著,水质均已达到Ⅴ类标准。

  “养治分离,将污染问题交由第三方治理”。机制创新,让困扰延平区多年的养殖污染“治理难”有了根本性的转机。

   纠结:猪业兴旺,水却黑了臭了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畜牧兽医专业科班出身的谢开春,先后在西芹、太平、炉下等乡镇任职。每到一个新岗位,领导交给他的任务都一样:推广养猪技术,帮助农民把猪养多、养大。

  ——水口库区建设,延平区大量农民失地,为了稳定农民收入,按上级库区移民部门要求,区里把发展养殖业摆上重要位置,喊出了“淹掉一亩田,补上五头猪”的口号,并出台了不少鼓励农民养猪的政策。为养殖户解决技术之忧也是扶持举措之一。

  在政府力推下,农户很快从养猪中尝到了甜头。短短几年时间,延平区便跻身福建生猪养殖基地之一。高峰时,全区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及相关行业,饲养超过200万头猪。炉下镇是延平区一个小乡镇,人口1.3万,一半以上投身养猪事业,母猪存栏最多时达到4.8万头,成了全国著名的母猪养殖基地。而养猪致富的农民也成了南平市区一座座新楼盘营销的重点客户。

  但还来不及为猪产业的兴旺庆功,政府和群众便陷入了纠结:原本清澈的溪流一条条变黑了,原本清新的空气一天天变臭了。居住在长万水库边的村民张继喜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再闷热的天,也不敢开窗。

  200万头猪,一天产生的固液粪便就有2.5万吨,一年接近1000万吨。按照反映水质污染程度的COD(化学需氧量)指标,畜禽固液废弃物的数据高达20000毫克/升,而城市生活污水不过200毫克/升。数百上千养猪场排出的污水,沿着延平区境内南坪溪、杜溪、徐阳溪等6条溪流,汇入福建的母亲河——闽江。养猪带来的负效应,成了延平区难以承受之重。

  2004年,帮助农民养猪的谢开春接到了新任务:推广治污技术,减少养猪污染。

   整治:十年苦战,不知胜了败了

  2006年,南平市政府出台文件,严格规范生猪养殖业的审批,同时大力推广建设沼气池,控制污染源。从“转、控、拆、治”四方面入手,延平举全区之力,推进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十年间,省、市、区三级发出的有关治理养猪污染的红头文件、各种通知,堆起来厚厚一摞;

  十年间,政府组织的外出学习取经一拨又一拨,从“土办法”到引进最新成果,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一个又一个;

  十年间,全区干部总动员的战役性整治行动多次发起,多人因“治污不力”受到问责处分,就连天天奔走于一线的谢开春也曾经被“约谈”;

  十年间,拆除违建猪栏的高压态势始终未减。有数据为证:仅最近五年,全区就拆除养殖场2321家,给养殖户发放拆除奖励金约1.96亿元,削减生猪存栏数近70万头……

  十年苦战,战绩累累,可延平区领导却没有胜利的喜悦。已是区整治办成员的谢开春,对此有自己的理解:整治要收到“治本”“长远”之效,更多环节需要破题——

  在养殖污染治理上,顶层制度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甚至自相矛盾,给基层实践操作带来不少困惑。

  规模养猪场经过这些年治理,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但分布于6个小流域的众多散养户养殖数量不上规模(250头以内),监管缺乏政策依据。

  养殖污染治理成本巨大。根据测算,每饲养1头生猪,治污设施就需投入约400元,养殖户难以承担,区政府的“吃饭财政”也难以为继。去年市场猪价低迷,养猪场拆除少了许多阻力,但要兑现8000多万元的奖励金,让财政局长叫苦不迭。

  最为关键的是,治污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障农民收入不滑坡,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单靠政府“一只手”,不仅常常“疲于奔命”,还常常“顾此失彼”。

   探索:养治分离,政府请来“帮手”

  在转变政府职能这一大背景下,延平区开始把目光投向市场,探索“第三方治理”路径。

  经过一番“寻寻觅觅”,2014年5月,正大集团—正大欧瑞信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到了延平。这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治理的企业,有技术优势,也有实力支撑。以太平镇南坪溪流域为养治分离第三方治理试点,太平镇政府与正大欧瑞信签约“润农行动”,由其负责南坪溪全流域水体修复和长万水库水体修复项目的实施。

  几个月后,南坪溪流域建起了17个集中治理点和15个河道强化治理区。通过引流管道,周边距离较近的养殖场废水收集到集中处理点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通过堆肥预处理后运往有机肥厂深加工,液体发酵成的液肥则施放到邻近的农田、林地,有效实现了污染零排放。

  以此为模板,这一做法迅速向其他小流域复制推广。去年底,通过自行采购竞争性谈判,炉下镇政府也和正大欧瑞信签订了杜溪流域上游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项目合同。正大欧瑞信的目标是在2年时间内,完成延平全区6个小流域的养殖污染治理。实现这一目标,投资将达到5.5亿元。

  眼下,南坪溪和杜溪流域建立的资源化利用污水集中处理点已有46处,铺设的引流管道长达170公里,为此,正大欧瑞信还专门收购了一家PVC管生产企业。“一头猪的日用水量20公斤以上,排污量相当于8个成人。以这两个小流域50万头生猪饲养量计算,我们等于承担了一座400万人口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正大欧瑞信董事长李建飞介绍,项目正式运行一年后,这两条溪全流域的水质将达到区划功能标准(即地表水Ⅲ类水质)。

  第三方的引入,走活了养猪治污这盘“棋”。谢开春对此有最直接的感受:“过去监管养猪场要跑断腿,现在只要‘盯紧’治污企业。环保部门定期到治理流域取水样检测,一发现问题,马上就能落实解决。”

   曙光:业兴民富,更有绿水长流

  按照协议,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将治污交给正大欧瑞信处理,项目全部建成后以每头猪30元的标准向养殖户收取污染处理费,其中19元作为公司处理成本,11元作为未来建设基金。

  在太平镇杨厝村养猪多年的李书连,对政府的做法表示理解和赞成:“靠大家才能做得好,谁也不想家门口就是臭水沟,到处臭烘烘。”

  但站在第三方角度,李建飞很直白:“这钱太少了。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如果仅仅靠收费,治污就难以长远可持续。”

  对此,延平区政府的回应让李建飞消除了顾虑:提供给正大欧瑞信“四通一平”工业用地42亩,用于建设年产20万吨生物有机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租给正大欧瑞信1000亩土地,以“公司+农户”形式,发展国家级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有机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在各小流域流转抛荒农地,建设生态品质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家庭光伏农场建设,解决养殖废弃物消纳、资源化利用问题,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正大欧瑞信的环境和农业微生物生产研发基地、光伏农业基质育苗园、生态有机农业园等项目已建成,20万吨有机肥基地也将于下月投产。不久前的“9.8”厦洽会,李建飞赶到了厦门,与夏商集团商讨合作。“农业园第一批用有机肥灌溉的泰国柳叶空心菜已供应市场,贴上了‘正大’和‘夏商’两家企业的联合标签。”李建飞说。

  政府与第三方携手,延平区养殖污染治理开始纳入循环经济的轨道,困扰谢开春多年的治污难题也终于有了“解法”。在和养殖户“斗”了十年之后,有着兽医博士学位的他开始计划着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推广现代化养猪技术,让农民把猪养精、养好。(刘晖 李思敏 吴建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