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力推新型养老模式遭遇尴尬 叫好不叫座

26.04.2016  12:05

  “小乐、小张、小韩,你们来啦,快进来!”22日,记者跟随南平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的助老员来到延平区梅山街道73岁的居民黄凤玉家中回访,一见到助老员,黄凤玉的脸上就笑开了花,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进了屋,热情地和她们聊起了近况。而就在前一天,这个社区的另一名老人,却再一次用重重的关门声让三名助老员吃了闭门羹。

  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从2014年7月进驻延平至今,仅发展了269名会员,而延平区六个街道办事处共有4.6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缘何叫好不叫座?

  空巢老人增加,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我市老年人养老模式主要分三种: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由于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影响,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选择依靠子女陪伴照料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机构养老比例较少,一般为身体较差,长期没有人照顾的老人。”市民政局福利慈善科科长黄云龙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适合这类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此时,社区居家养老这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养老模式。

  从2010年起,我市就把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建成服务中心(站)217个,其中,延平区六个街道办事处62个;有居家养老服务场所的乡镇110个。这种居住在家中却依托社会的养老模式逐渐在我市展开。

  场地、经费、人员紧缺,社区有心无力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由各社区具体承办,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民政部门给六个街道办事处62个社区各拨付6万元资金,用来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室、休息室、棋牌室、阅览室等场地。按照城市社区常住人口为基础,将人均5元的居家养老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下发给各社区用于购买养老服务和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运转。

  由于地形地貌和规划滞后等原因,加上延平区绝大多数社区用房比较紧张,腾不出多余场地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在社区办公场所或社区自有场地上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三年过去了,延平区不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形同虚设,或无人使用,或已出租另作他用,或承包给他人开棋牌室。

  在四鹤街道紫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棋牌室、阅览室、休息室、活动室一应俱全,但使用者寥寥。“除了阅览室偶尔有人来借书外,休息室基本无人使用。”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志盈告诉记者,不少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出租或承包给他人的社区,原因都出于无资金继续维护或者无人员专门进行管理。

  “我们社区有4000多人口,才5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本就十分繁杂,人手紧张,实在抽不出人专门负责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梅山街道文宣社区居委会主任严宝兰坦言。

  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专业服务机构进驻延平

  2014年,南平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进驻延平,这是一家由政府从福州引进的民办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同年7月起,“金太阳”开始为六个街道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居家养老与应急救助服务。根据合作协议,延平区6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委托给“金太阳”管理,为所在社区老人在站点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提供日间照料等。

  “我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原来拨付给社区的每人5元居家养老经费;二是福州总公司按需拨付的款项;三是靠发展会员自筹,会员按每人每月10元缴交。”“金太阳”负责人黄丽铭告诉记者,运行一年下来,共发展42名助老员,除了员工工资外,中心还要支付水电、房租、宣传等费用,目前支出远超过收入。

  “由于政府财政比较困难,对居家养老工作投入不足,发展会员自筹是根据南平实际想出的解决资金难题的办法。”市民政局社区科科长李智明告诉记者。

  对于每月10元的会员费,市民是怎么想的呢?97岁的“金太阳”会员、孤寡老人李淑英说:“一年120元,现在买双鞋都不够!助老员每星期都会来看我,忙这忙那。上个月我生日,她们还买了蛋糕给我办了生日会。对‘金太阳’的服务我打100分。”

  然而,这一年多来,“金太阳'”在延平区发展得并不顺利,像黄凤玉、李淑英这样认可并接受的老人并不多,更多的老人采取的是不接受、不理解的态度。

  场地缺乏、观念陈旧等因素让居家养老受限

  为何居家养老叫好不叫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没有移交,缺少日间活动场地,让我们的活动无法有效开展。”黄丽铭道出了其中一个缘由。

  “现在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由于场地有限,只能借用社区的会议室进行,老年人没有归属感,如果有一个日间活动的地方,不仅我们助老员有一个落脚点,社区的老年人也会常常聚在一起,对我们活动和日间照料的开展有很大帮助。”助老员张素琴表示。

  记者了解到,根据2014年出台的《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对如何健全养老服务设施作了具体规定,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2‰的预留社区用房中,在满足社区管理活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当地政府要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配备,不得挪作他用。

  另外,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是否顺利,社区的支持和市民的观念也是关键的一环。2015年上半年,我市以延平区梅山街道为试点,由“金太阳”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托管工作,“梅山街道作为试点,非常重视并协助我们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如果没有社区工作人员带我们入户,我们会吃不少‘闭门羹’。”张素琴深有感触。

  2015年5月,梅山街道试点工作已完成,梅山街道3972户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已经健全,发展会员近200人,陪伴、扶助、助医、助诊等服务不断开展。随着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六个街道办事处共录入老年人信息28917户,发放“一拨通”570部,为健忘、痴呆老人提供100架智能定位腕表,上门各类服务315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向多位老年人咨询,是否知道“金太阳”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现知晓率并不高,不少老人对其服务项目更是一无所知;还有的老人怕花钱,觉得这每月10元钱,如果不需要帮助就亏了;更多的老人观念还是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层面上,他们认为即使孩子在外地,自己就医时也要等到孩子回来。

  养老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在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许多急需完善之处,这最后一公里路,需要政府、社区、市民和养老机构齐心协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