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尾民间艺人创作莆仙戏《郑纪》首演
图①: 演出现场。
图②:演员台下化妆。
莆田网讯 10月7日晚,由度尾镇民间艺人创作的莆仙戏历史剧《郑纪》,在明代名臣郑纪故里——度尾镇埔尾村迎来首演。演出者不是专业戏曲团队,而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剧团,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唱功,为村里的戏迷送上了一出文化大餐。
《郑纪》是由度尾莆仙戏剧团老演员李金标、退休老干部李德洪撰写编剧,鲤声剧团艺人黄金标作曲的莆仙戏剧目。该剧结合民间传说以及史实资料,通过郑纪出世、借读九座寺、入京应试、南溪巧遇、功名得中、开仓放粮、含冤受屈、午门击鼓、锄奸昭雪9个篇章,讲述了郑纪年轻时代传奇经历,以及其在浙江按察副使任上不畏强权,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郑纪(1438~1513年),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历任翰林庶吉士、国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一生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称“三朝元老”。郑纪为官清正,宪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不被采纳,愤而辞官归隐故里。他在家乡兴学劝耕、植树修桥,办了不少好事。孝宗年间郑纪复出。
当晚7点,记者来到演出现场,还没开演,这里已是灯火通明、人潮涌动,戏台前座无虚席,旁边也挤满了等待看戏的村民。戏台的一侧,演员们正在化妆,等待上场。演出团队是由民间团体南方积善社组织,该社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关于郑纪生平事迹的史料,弘扬郑纪的忠国爱民精神,并积极开展各项慈善事业。
“第一次上台面对这么多观众,有点紧张。”剧中郑纪的扮演者吕淑花,今年46岁,度尾镇中岳村人,是一名艺雕工艺从业者。她说,该剧有15名演员,都是度尾镇中岳、埔尾、霞溪、洋坂等村居民,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都没有戏曲基础,出于对莆仙戏这一传统艺术的爱好,自发走到一起。南方积善社请来了鲤声剧团艺人,对他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现在,演员们都能够熟练地掌握戏曲技艺。
今年48岁的林世碧是该剧主角,扮演郑纪夫人黄氏。她说,由于没有演戏基础,在培训中困难重重,无论唱腔、动作、道白,都要勤学苦练,狠花功夫和心思。老师授课中,她常常用手机拍下动作,回家后一遍遍地练习。
“固然株守待圣谕,千古罪人悔万千。一片丹心昭日月,愿献满门午门前……”记者看到,戏台上,演唱者穿着戏服,化着戏妆,正有板有眼地演唱,台下手执茶壶的老人、用手机拍照的青年、踩着高凳的儿童……看得入迷。
“他们的表演很精彩,毫不逊色于专业戏曲团队,《郑纪》首演很成功。”编剧李金标告诉记者,他今年72岁了,是度尾莆仙戏剧团老演员。郑纪的事迹代代相传,他一直对郑纪的高风亮节极为推崇。今年年初,他和退休老干部李德洪合作,开始创作莆仙戏历史剧《郑纪》,希望能够留下一笔文化遗产,弘扬郑纪清正廉洁、忠国爱民的精神。他们不断搜集民间传说,整理旧献文档,历时2个月终于完成创作。
南方积善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度尾镇埔尾村是郑纪故里,在这里举行《郑纪》首演,很有意义。他们正在筹划下一场演出,地点位于县城鲤中步行街的县级文保单位——郑纪府邸旧址。(仙游今报记者 唐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