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规划出台
■推进全球气候变化大数据平台建设
■强化基础研究揭示气候变化新事实
■建立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体系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报道 近日,科技部、环保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等十项重点任务,旨在建成全球气候变化大数据平台,集成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技术,增强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
我国将建成5个至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集(库);研制两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球系统模式、高分辨率气候模式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计量核算系统;使我国气候变化事实、机制、归因、模拟、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集成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预估技术,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学,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管理效能,增强我国低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将围绕揭示气候变化新事实,努力改进气候变化观测方法和数据质量,发展新理论,重点阐明陆地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与临界突变过程,降低对气候变化过程、幅度、影响、风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形成气候变化早期预警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此,我国将重点开展多尺度气候变化的检测(定量重建)、归因与预测等研究。
加快保障基础研究的数据与模式研发是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之一。未来,我国将努力填补全球关键空白观测区,加快发展高分辨率和多参数遥测技术、多源数据同化和融合技术,在数值模式中更客观地描述陆地和海洋生物化学循环、云-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等过程,增强地球系统模式的模拟能力。
《规划》指出,要建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技术体系和风险预估技术体系,聚焦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阈值及不同领域和区域的差异,提升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对脆弱领域影响的分类评估技术水平,强化气候变化引起致灾因子、致灾机制、风险类型与风险级别的研究;《规划》还提出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深化面向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战略研究、深化面向国内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研究、加快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重点任务。
记者了解到,围绕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一批与气候变化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基地,初步构建了气候变化观测和监测网络框架,形成百万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能力,自主研发的气候模式系统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