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应对气候变化】为气候安全提供支撑

12.01.2017  14:07

  新年的钟声余音尚存,当我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回望刚刚过去的2016年时,发现气候变化的脚步从未停下:超强厄尔尼诺的余波刚刚散去,拉尼娜又迅速接棒;北极突破冰点制造“大新闻”后,陆续为北半球各国带去“世纪寒潮”;最暖月乃至最暖年的消息不绝于耳……

  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气象工作者深知,气候安全是关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唯其如此,就更仰赖于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必有可靠依据。

  2016年,围绕气候安全和国家战略、强化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气候变化应对、美丽中国建设等工作,为了发挥国家气候变化基础部门的重要作用,气象部门积极进取,继续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气候变化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气候安全、国家战略、生态文明……支撑着种种宏大概念的,正是平凡而伟大的观测、数据等基础性工作。2016年,气候观测系统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取得进展,关键科技研发稳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地基进一步夯实。

  2016年是气候综合观测系统不断完善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气象局加快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完成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和气象部门气候观测系统需求调查;研讨了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展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了观象台的业务定位、主要功能和运行管理机制;开展了地面观测要素数字传感器测试评估和自动气候站整站测试评估工作;完成自动日照计与气象辐射观测系统测试评估方案编制;温室气体本底监测分析业务流程得到进一步规范,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站网的运行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2016年12月22日发射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大大推动了天基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建设,将在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中大展身手。而侧重于大气定量探测和气候变化监测的“风云三号”04星发射前准备工作也于2016年宣告完成,预计于2017年发射。

  2016年是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建设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百年气温序列研制取得新突破。研究人员利用均一化数据集重建了中国近百年(1900年以来)气温序列,我国第一套日尺度全球降水格点资料宣告完成。

  经过完善与升级的全球均一化气温、降水产品,帮助实现了全球数据产品定时值、日值、月值滚动更新。此外,北极海冰长序列资料集也已完成,并可通过国产“风云”产品进行更新,为安全、及时、有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高分辨率资料提供支撑。

  2016年是气候变化关键科技研发稳步推进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走向国际前沿。中国气象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完成对中国气温变化的归因分析、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强度的归因分析;区域气候模式继续研发,东亚区域25公里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预估试验完成,这为下一步进行未来10至50年区域尺度的极端事件的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可能的相关风险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2016年,中国气象局继续推进气候承载力评估分析研究,完成了中国范围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并结合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评估了气候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承载情况。研究人员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中高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从生态系统格局和功能的可能变化两个方面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分析,推动了气候承载力评估工作向前发展。

  逐步削减化石燃料,“拥抱”新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一环。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中的“明星”能否顺利开发,仰赖于当地的气候条件。2016年,中国气象局继续开展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工作。在这一年里,气象部门为121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开展选址评估;改进风能太阳能预报系统,为781个风电场、太阳能电站提供预报服务;开展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发布《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2015》;完善了基于发电容量因子和风电设备可利用小时数的风能技术开发量评估方法,通过1995年至2014年全国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全国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推进太阳能光伏扶贫,将10公里分辨率的太阳辐射数据应用于贫困县太阳能资源分析;利用NASA 太阳辐射数据集和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评估了全国各省域和县域光伏资源和光热资源的时空分布及技术开发量;利用卫星数据开展了全国太阳辐射反演算法研究,建立了空间分辨率1.25公里、时间分辨率0.5小时的2014年全国太阳能风能资源数据库。

  重点规划、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中国气象局完成526项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参与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32个城镇规划编制和城市通风廊道设计;加强了排水防涝规划服务,新增146个城市的暴雨公式修订和暴雨雨型编制。

  针对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业领域,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气象服务。2016年,中国气象局开展“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针对玉米种植结构提出了调整建议并上报国务院领导及农业等相关部门。各地积极进行县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支撑。

  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价服务同步开展。气象部门对2016年全国草原植被生产力、牧草产量、草原生态质量进行了动态监测估测。在国家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下,广西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监测评估产品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监测评价技术、评估结果在中国-东盟气象论坛展示。

  时至秋冬,霾成为公众越来越关心的热点话题。中国气象局持续加强环境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业务;组织研发环境气象指数,在北京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开展试用推广;组织编制《全国大气环境气象公报》,开展减排效果评估以及重污染天气预测等工作;组织召开全国环境气象预报技术交流会,推进全国环境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与环保部联合发文统一京津冀城市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和沧州率先实施。

  城市安全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又一大挑战,围绕城市安全运行,气象部门开展极端事件对城市影响评估。印发《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纲要》,开展了城市内涝风险普查;建立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完善城市内涝影响预报模型,制作并发布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产品。针对城市气候服务敏感区域和领域,结合不同城市特征,围绕城市建设规划、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城市热岛效应、风电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新机场选址、港口建设及营运等方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上海等12个城市利用细网格气候信息中的气温来做城市热岛效应分析;11个城市利用风资料建立城市通风廊道及风玫瑰图等。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支撑 

  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事关全局,需要各部门、全社会通力合作。而气象部门在其中,则扮演着提供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的重要角色。

  在这一年里,中国气象局统筹协调全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组织召开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会议,统筹规划与设计,出台“十三五”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2016年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计划等重要文件,加强对气象部门气候变化工作的总体指导。

  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及其协调联络办公室工作,参与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的有关工作,参与国家“十二五”碳强度省级考核工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工作,分别对特别不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员和官员开展专项培训,培训人员涉及29个国家41名学员,培训内容涉及气候、农业、经贸、教育等20多个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编制,参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低碳年鉴》(2016)等报告的编写。参与国家第三次信息通报、中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北极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编写的有关工作。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建设运行工作取得新进展。创新团队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开展核心任务的攻关。按照气候变化专项和气候变化中心联动机制,在2017年气候变化专项指南中设立指令性任务支持创新团队发展;组织完成了2015年度及所有未验收的气候变化专项项目验收总结工作,签订了2016年气候变化专项项目合同书,组织完成了2017年气候变化专项的组织申报工作。

  2016年,气象部门围绕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深入开展决策支撑。

  中国气象局有力支撑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工作。围绕气候安全和国家需求,完成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换届工作。不断发挥其智囊作用,碳市场建设等专题咨询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肯定。推进国际智库间交流,开展中英、中印合作交流,落实中英“关于推进气候风险评估的工作协议”。配合国内重点工作,赴河北雄县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中国气象局密切跟踪国内外气候变化科技领域最新研究和进展,牵头组织或参与完成了多篇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决策咨询报告。组织撰写《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推高全球变暖,人类活动为主因》《未来气候变化和中国的立场与行动》《“巴黎协定”签署仪式领导人讲话稿参考材料》《关于IPCC“气候变化与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规划会议的背景分析》等决策服务报告,报送部门和中央领导。

  此外,气象部门联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完成2016年度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巴黎协定〉重在落实》的编写和出版;并组织完成气候变化绿皮书(2016)的发布会和落实《巴黎协定》高峰论坛。独立完成《2015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编制,完成“2015年全球和我国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超过400ppm”解读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组织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监测公报》(2015)。

  2016年是《巴黎协定》获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在9月的 G20峰会上,中美联合批准该协定。11月的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则宣告其进入实施阶段。一年间,各国之间开展了难以计数的气候变化谈判。作为IPCC 国内牵头组织部门,中国气象局积极参与公约谈判工作,认真组织做好新一轮评估报告专家提名事宜;组织16家IPCC联络员单位,完成第六次评估报告期间相关报告规划会提名和报告编写专家提名的有关事宜;圆满完成IPCC第43、44次全会及第51、52次主席团会议参会任务;加强中国专家参与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的编写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专题研讨会议进行部署,为我国科学家深入参与报告编写打下了基础。围绕《巴黎协定》落实问题,中国气象局积极开展分析研究,编写参会对案,顺利完成了5月份波恩会议和11月份马拉喀什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