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九斗庄:天下家训有一石 此庄有九斗

24.11.2017  21:51
  • 九斗庄。黄文浩 摄

      福州新闻网11月2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 永泰县村保办供图)家训文化不仅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凝结着先人智慧与精神的宝贵遗产,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清则社风清。永泰现存的152座庄寨,都曾经历了数百年的文明史以及社会变迁,从而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家训文化。

      读懂一段家训,不仅可以读懂一座庄寨,也可以读懂从庄寨里走出的永泰人。

      今年9月起,福州晚报联合永泰县委宣传部、永泰县村保办、永泰县委文明办、永泰县广电局、永泰县文联、永泰县社科联、永泰县妇联,推出“美‘寨’永泰·庄寨家风家训展示活动”,为读者呈现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庄寨文化之美。这一站我们将走入位于同安的古朴大宅九斗庄。

      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通过著书立说标榜自己,墨客通过写诗谱曲倾诉心声。如果你生活在市镇,是一个生活富足的乡绅,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圣训经典亲近,但离自己著书立说又有点远。当你想和孩子们甚至将来孩子的孩子们,聊聊精神世界的一些事,和他们谈谈生活和处世的道理,你会怎么聊?

      在晚清年间的永泰同安,有张氏三兄弟——明良、明恪、明起,他们在步入晚年之际,花费了14年的时间,建起了一座名为“九斗庄”的庄寨,还把想和子孙后代聊的天,镌刻在了雕梁画栋间。

  • 住建部《梦圆古村》宣传片在九斗庄开拍。

       家训之多

       堪组理学讲坛

      九斗庄的得名,据说是因为它占地极广——面积足够那时的人们播种九斗的稻种。

      其实不仅建筑占地面积广大,而且九斗庄的厅堂高阔,镂刻精美。但是近年来,在建筑之外,它还吸引了许多文化学者驻足其中流连品读。这是因为,九斗庄内完整保存了大量书法精湛、雕镂精致的木刻家训。其内容之丰富,堪组成一个理学的讲坛。

      永泰当地文化研究人士邵永裕介绍说,在九斗庄厅堂左右厢房处,建庄主人共留下16块规整的木雕书法面板,它位于大厅两厢的一排隔扇窗涤环板上,书法与雕刻造诣都十分精湛,内容有三国时期,但多为宋、明、清三代理学名家有关劝学家教方面的语录。

      从右到左,涤环板上依次镶刻着清代学者张履祥(又名张杨园,时称杨园先生)、南宋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三国诸葛亮、明代学者吕坤、清代理学家陆稼书、明代河东学派创始人薛敬轩、清代“闽学”创始人朱熹、北宋张载、洪自谈等,关于劝学、为人、治家和诚实、守孝、求功名、幸福观等经典名言。

      劝学家训名家名言以“杨先生曰,子弟童稚年,父母严,异日多贤;父母宽,异日多不肖”作为开篇。劝为人父母者,对孩子要负起防闲督责。自幼挫磨其血气,收束其心身,以免放志肆情,骄奢淫逸。这是从管教子女说起,引用理学名家名言,作为谋篇布局,形成九斗庄自己劝学家教的理念。

      邵永裕认为,这些被引用的家训名句用意不难看出,主人家认为家道兴旺的关键在于人,人才是家的缔造者。只有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好学广才,宁静致远,方可达到“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

  • 涤环板上,书法与雕刻造诣都十分精湛。 黄文浩 摄

      还有一段引自陆九渊,“人家要三声,读书声、孩子声、纺织声也。闻读书声,觉圣贤道理,在他口中、在我耳中,自神融心悦;孩子声或啼或笑,俱是天真天籁;纺织声,则勤俭生涯,家人有七月豳风景象。”这大概也是主人对家庭理想模样的描述。

      在邵永裕读来,这些木刻文字在百年后的现在犹令人深思,催人警醒。古往今来,浩瀚的书卷中,类似《训子语》《诫子书》的家训书籍不计其数。九斗庄主人能从中选其精华,适我所需,按人生不同阶段应具备的素质,引经据典,铺排于厅堂。既是艺术之作,又为家教之用,可见主人文化品位之高,教化用意之深。

      南朝谢灵运曾夸赞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今人或可借用谢灵运的比喻,形容尽撷了千年读书处世经典的这一庄寨——天下家训共一石,此处有九斗。

  • 精美的木雕。

       沧桑百年

       美德自在人心

      其实九斗庄浓厚的书卷气息,是与起建者明良、明恪、明起三兄弟崇文重教的思想密切相关的。长兄张明良乐善好施,济困扶贫,提倡修建了“毓英宫”,且精通医术堪舆;末弟张明起虽幼时因父亲年老而辍学,但也一生手不释卷。

      排行第二的张明恪曾经中举,只是这个张明恪行事如同闲云野鹤。在考取功名后,却看透了晚清官场的腐朽没落,拒绝了官职,选择留在同安开办私塾,传课授业、教书育人,前后长达十多年。

      张明恪创立的私塾其实颇有些公立学校的雏形。招收的学生除了嘉禄庄、九斗庄的后人,乡里的孩童不论贫富亲疏,皆可入学。而那些穷孩子只要向学堂交些家中自种的黄豆、大米,甚至几棵蔬菜,作为先生口粮,即可就读这所私塾。

      后来,张明恪的长子张高泉干脆将私塾扩建,真正成为一所面对公众的学校,这就是后来同安的辅弼小学。这所有着西洋风格建筑的学校,最盛时招收有六七百学童。受益于这一学堂的孩子中,就有后来留学于美国,归国后任教于福建协和大学的著名教育家檀仁梅。

  •   在这样的家风之下,生活其中的九斗庄后人不但崇文重理,还为人方正。张明恪二子张高尧后来创办了一个“三升钱庄”,钱庄传至高尧公长子曾玑手中时,已颇具规模,家族财力雄厚。但张曾玑却英年早逝,引发钱庄挤兑风潮。为了维护钱庄诚信之名,张家合全族之力,典卖各种产业,将银票尽数兑付。虽然家道因此中落,但守信的名声却就此传开,影响甚广。

      在长达百多年的岁月中,九斗庄的建筑和生活其中的家族都几经风雨,那些铭记家风的木刻能保存至今,其中亦有一段故事可说。

      “文革”期间,九斗庄一度成为了同安粮站所在地。在那个特殊年代,九斗庄那些刻在厅堂醒目的理学名言自然成为要铲除的“四旧”。当有人开始刮凿那些木刻时,粮站一位范姓站长站了出来,劝阻他们暂时停了手,但怎么能让这些珍贵木雕最终免于被毁仍是个问题。

      这位颇有智慧和勇气的粮站站长想了个办法:他找来了些大张红纸,抄写上毛主席语录,并连夜用这些语录红纸把原来的木雕裱糊住。第二天,“破四旧”的人群再来时,木刻涤环板已然面目全非。没有人敢撕开语录,而语录背后的木雕最终得以保全。

      今天人们到同安,走进九斗庄,依然可以抬头诵读那些刻于窗上梁间的名言警句。它们穿越时光而来,告诉人们何谓美好的品行,也揭示了它们本身何以能历经风波保存至今。